定 价:37.9 元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
- 作者:李柱,徐振高,蒋向前 编
- 出版时间:2004/12/1
- ISBN:9787040156072
-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G801
- 页码:415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总结了本学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教学科研经验和国际上的最新研究发展动向。内容包括以下9章:互换性与标准化概论、测量技术概论、圆柱体结合尺寸精度的控制与评定、形状和位置精度的控制与评定、表面特征的控制与评定、典型零部件几何精度的控制与评定、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精度的控制与评定、机械系统的精度设计、GPS标准与计量体系。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主要供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含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械电子方向)以及仪器仪表类专业等本科生使用。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与机械、电子、仪器等制造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它不仅将涉及制造业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涉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方面,因此本学科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已进入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机器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等学科为标志的新的发展时期。制造业正处于由劳动密集、资本密集逐步向科学技术密集、智力密集方向发展,由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逐步向多品种、小批量综合生产系统发展的阶段。这些新生产系统的采用与实施依赖于基础技术科学的开发与研究。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发展,迫切需要发展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Computer Aided Tolemncing,CAT)和计算机辅助测试(computer Aided Testing,CAT)。因为CAT是CAD和CAM的联系环节,而本学科是发展CAT技术的基础,故其重要性更加显得突出。此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不仅是现代机械工业发展的基础,而且也与上述带头学科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显然,加强本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本学科的理论水平与应用水平,对于培养提高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贯彻我国入世的“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1章 互换性与标准化概论
1.1 机械制造中的互换性
1.1.1 互换性的含义
1.1.2 互换性的分类
1.1.3 互换性的作用
1.1.4 互换性生产的发展
1.1.5 互换性原理简述
1.1.6 互换性与精度理论
1.1.7 互换性与质量工程
1.2 标准化及优先数系
1.2.1 标准和标准化的意义
1.2.2 标准化的基本原理
1.2.3 技术参数数值系列的标准化
习题
第2章 测量技术概论
2.1 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
2.1.1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系统
2.1.2 测量器具与测量方法的基本计量学指标
2.1.3 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分类
2.2 被测的量在测量过程中的变换
2.2.1 机械变换
2.2.2 气动变换
2.2.3 光学变换
2.2.4 电学变换
2.3 测量误差与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2.3.1 测量误差及其产生原因
2.3.2 测量数据处理
2.4 测量技术的基本原则
2.4.1 测量误差公理
2.4.2 最近真值原理
2.4.3 量值传递原则
2.4.4 最小变形原则
2.4.5 基准统一原则
2.4.6 最短测量链原则
2.4.7 阿贝测长原则
2.4.8 测量误差补偿原则
2.4.9 重复原则
2.4.10 随机原则
2.4.11 测量的公差原则
习题
第3章 圆柱体结合尺寸精度的控制与评定
3.1 基本术语
3.2 公差制的发展
3.2.1 初期公差制
3.2.2 旧公差制
3.2.3 国际公差制
3.3 Is0极限与配合制
3.3.1 标准公差
3.3.2 基本偏差
3.3.3 公差带与配合
3.4 尺寸精度设计的基本方法
3.4.1 基准制的选择
3.4.2 公差等级的确定
3.4.3 配合的确定
3.5 间隙配合的设计计算
3.6 过盈配合的设计计算
3.6.1 术语和定义
3.6.2 计算基础与方法
3.6.3 过盈配合的确定
3.7 过渡配合的设计计算
3.8 尺寸精度的控制
3.8.1 基本概念
3.8.2 光滑极限量规
3.8.3 用测量器具直接测量
习题
第4章 形状和位置精度的控制与评定
4.1 概述
4.2 基本术语与定义
4.2.1 要素
4.2.2 形位公差与形位误差
4.2.3 形位误差的评定原则
4.2.4 基准
4.3 形状公差与形状误差测量
4.3.1 直线度
4.3.2 -平面度
4.3.3 圆度
4.3.4 圆柱度
4.3.5 线、面轮廓度
4.4 位置公差与位置误差测量
4.4.1 平行度
4.4.2 垂直度
4.4.3 倾斜度
4.4.4 同轴度
4.4.5 对称度
4.4.6 位置度
4.4.7 跳动
4.5 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
4.5.1 基本概念
4.5.2 独立原则
4.5.3 包容要求
4.5.4 最大实体要求
4.5.5 最小实体要求
4.5.6 可逆要求
4.6 形位精度设计
4.6.1 公差原则和相关要求的应用
4.6.2 形位公差项目的选择
4.6.3 形位公差值的确定
4.6.4 形位公差的标注
4.7 统计形位公差
4.7.1 统计公差及其概念
4.7.2 提出统计圆度公差的几点考虑
4.7.3 统计圆度公差的评定参数
习题
第5章 表面特征的控制与评定
5.1 表面特征的意义
5.1.1 表面特征的形成与划分
5.1.2 表面特征对零件性能的影响
5.2 表面特征的术语及定义
5.2.1 ISO4287:1997中的术语及定义
5.2.2 GB/T3505-1983中表面粗糙度的主要术语及评定参数
5.2.3 相关术语与参数符号的比较
5.2.4 三维表面粗糙度参数
5.3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与标注
5.3.1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5.3.2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5.4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5.4.1 目测或感触法
5.4.2 非接触测量法
5.4.3 接触测量法
5.5 滤波技术
5.5.1 2RC滤波器
5.5.2 无相移滤波器
5.5.3 谷抑制滤波器
习题
第6章 典型零部件几何精度的控制与评定
6.1 滚动轴承结合的精度设计
6.1.1 概述
6.1.2 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
6.1.3 滚动轴承和座孔、轴颈结合的公差与配合
6.1.4 滚动轴承与座孔、轴颈结合的配合选择
第7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精度的控制与评定
第8章 机械系统的精度设计
第9章 GPS标准与计量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