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98 元
丛书名: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 作者:陈晓红 著
- 出版时间:2018/4/1
- ISBN:9787514178326
-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16
- 页码:587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党中央在对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新形势、新环境的准确把握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两型社会”,需要明确什么是”两型社会”、怎样建设”两型社会”、如何评价”两型社会”建设成效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两型社会”建设应以什么为标准。
因此,《“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研究》以”两型社会”建设标准作为切入点,以”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为突破,构建”两型社会”经济发展标准及指标体系、”两型社会”城乡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两型社会”公共服务标准及指标体系,通过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证研究与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路径与政策建议。
《“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研究》从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能力和社会和谐五个维度,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可测性、动态性”原则,构建我国”两型社会”总体建设标准及其指标体系,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我国典型省份及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围绕”两型社会”经济发展、”两型社会”城乡建设、”两型社会”公共服务三个关键领域,研制了两型产业、两型企业、两型园区、两型技术与产品、两型城镇、两型农村等两型标准及指标体系,丰富了中国特色的”两型社会”建设理论。
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提升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在此背景下,需要明确怎样建设“两型社会”、如何评价建设成效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两型社会”建设应以什么为标准。我们科研团队在承担并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研究》(批准号:10JZD0020)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及其指标体系建立的系列研究成果,总结并整理成本书,以期对我国“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全书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可测性、动态性”的原则,在“两型社会”理论、现状分析和总体建设标准及其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围绕“两型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三大关键领域,对“两型”产业、“两型”园区、“两型”企业建设,“两型”城市、“两型”农村、“两型”社区、“两型”机关、“两型”学校、“两型”医院建设,以及“两型”技术与产品、“两型”建筑和“两型”交通建设等诸多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分别从各自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与建设要求入手,构建了其发展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并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同时通过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证研究与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涉及决策、实施与管理等多途径的政策建议。
陈晓红,女,江西永新人,1963年5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体”、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湖南商学院校长,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管理学会副理事长,***“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第1篇 “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建设总论
第1章 “两型社会”建设理论分析
1.1 “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1.2 “两型社会”的内涵
1.3 “两型社会”的特征
1.4 辛国特色的“两型社会”建设理论
第2章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状况和经验
2.1 乘风破浪,由“孤帆”变“舰队”的欧洲两型之路
2.2 强者恒强,美国打造领跑世界的两型“航母”
2.3 继往开来,日本建造承载全民的两型巨艇
2.4 异军突起,韩国两型“战机”展翅腾飞
第3章 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现状分析
3.1 “两型”巨轮出湘江——长株潭城市群
3.2 “两型”强音播汉水——武汉城市圈
3.3 “两型”旗帜遍中华——首批低碳试点城市
第4章 我国“两型社会”总体建设标准及其指标体系
4.1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4.2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3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4.4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解释
4.5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设计方法
4.6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实证应用精简指标体系
4.7 我国典型省份“两型社会”建设评价实证研究
4.8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评价实证研究
第5章 我国“两型社会”建设路径与政策建议
5.1 国外“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
5.2 我国“两型社会”建设实践探索:
5.3 中国“两型社会”建设路径创新:
5.4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举措
5.5 “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体系创新
第2篇 “两型社会”经济发展标准及指标体系
第6章 “两型”产业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
6.1 “两型”产业建设的现实背景与基本意义
6.2 “两型”产业建设的理论研究
6.3 “两型”产业建设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模型构建
6.4 “两型”产业典型案例分析
6.5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两型”化建设的实证评估与政策建议
第7章 “两型”园区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
7.1 “两型”园区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7.2 “两型”园区建设的理论研究
7.3 “两型”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模型构建
7.4 “两型”园区评价的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
第8章 “两型”企业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
8.1 “两型”企业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8.2 “两型”企业建设的理论研究
8.3 “两型”企业建设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模型构建
8.4 “两型”企业创建典型案例分析
8.5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企业建设的实证评估与政策建议
第9章 “两型”技术与产品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
9.1 “两型”技术与产品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9.2 “两型”技术与产品建设的理论研究
9.3 “两型”技术与产品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模型构建
9.4 长株潭地区“两型”技术与产品发展水平研究与政策建议
第3篇 “两型社会”城乡建设标准体系及指标体系
第10章 “两型”城镇建设标准体系及指标体系
10.1 “两型”城乡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10.2 “两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
10.3 “两型”城市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
10.4 中部地区“两型”城市实证评价及政策建议
第11章 “两型”农村建设标准体系及指标体系
11.1 “两型”农村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1.2 “两型”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
11.3 “两型”农村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
11.4 中部地区“两型”农村发展水平评价与政策建议
第12章 “两型”社区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
12.1 “两型”社区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2.2 “两型”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
12.3 “两型”社区建设指标体系设计
12.4 长株潭“两型”社区建设典型案例研究与政策建议
第4篇 “两型社会”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及指标体系
第13章 “两型”机关与事业单位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
13.1 “两型”机关与事业单位建设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13.2 “两型”机关与事业单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13.3 “两型”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3.4 “两型”机关与事业单位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选择
13.5 “两型”机关与事业单位建设典型案例研究与政策建议
第14章 “两型”建筑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
14.1 “两型”建筑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4.2 国外“两型”建筑建设的理论研究
14.3 “两型”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
14.4.“两型”建筑建设政策建议
第15章 “两型”交通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
15.1 “两型”交通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5.2 “两型”交通的理论研究
15.3 “两型”交通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5.4 “两型”交通的评价模型构建与方法说明
15.5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交通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