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评价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内涵、现状、问题、目标,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口科学再分布的实现机理和路径选择,初步构建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三力”理论模型。提出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五位一体”的政策体系,选取不同区域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研究以广州、成都和汶川为具体案例,将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与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运用于人口流迁的实践,加以实证分析,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措施,力图为管理者提供分析工具。
序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空间开发失序、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低下、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日趋紧张、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日趋突出。科学规划人口分布,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的统筹协调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人口活动所依存的空间开发强度进行的划分,是政府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实行的差异化的空间管制,通过调整人口分布与活动,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是在加快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下,将人口发展作为谋划未来发展的主线,通过实施政府空间管制,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适度聚集和扩散,扩大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增加人口公平发展机会,促进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新思路。
该书在主体功能区战略框架下,探讨新形势下人口流迁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索人口再分布的实现机理,设计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的政策框架,让人口流向、流量、流速与不同区域、类别、层次的主体功能区相匹配。研究注重人口再分布的运行模式、规律,突出了政策精准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弥补了现有研究对主体功能区人口问题系统性研究的不足。
该书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作为研究内容,强调与一般城市化和生态移民的差异性,提出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是建立在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有机协调基础上的人口流迁,更强调人地关系协调,这对认识我国人口流迁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进而增强做好人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开创人口流迁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系统评价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内涵、现状、问题、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口科学再分布的实现机理和路径选择,初步构建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三力”理论模型。笔者从系统动力学视角出发,指出政府引导能力、市场配置能力和个体流动能力是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基本动力,“三力”互动耦合、有序运转是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区域实现的重要保障。适度人口对“三力”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三力”运行决定着人口流量、流向、流速和流域。从时间维度出发,笔者提出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推动、互动和自动三个阶段论,认为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功能区政府、市场和社会介入模式存在差异。各地可根据本地适度人口和国家主体功能的定位选择不同发展模式。
该书提出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五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并选取不同区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书中以广州、成都和汶川为例,将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与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运用于人口流迁的实践,加以实证分析,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措施,力图为管理者提供分析工具。
该书特别关注了区域的适度人口,笔者运用当前较为成熟的可能—满意度方法对区域适度人口进行测算,以此作为引导人口流迁定量分析的基础。从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中选取67个空间单元,运用“六普”数据对不同功能区的适度人口进行了测算。笔者认为,开发类功能区适度人口决定了城市规模,直接影响了吸纳外来人口的数量,限制类功能区适度人口则会对人口迁出数量、速度产生影响。测算结果可以为管理者在引导人口流量、流向、流速、流域等方面提供依据,为理论界和实践界逐步、逐级、逐层推进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提供依据,并为不同类型、区域、层次主体功能区人口流迁的政策设计提供参考。
柴剑峰博士在科研道路上,一心向学,用力颇深,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看到他的最新成果,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希望他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为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邓玲
2015年10月
柴剑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研究员。
导 论 人口分布经济学新发展/001
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 内涵与支撑——主体功能区战略下人口流迁新思路/015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015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相关文献述评/021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理论支撑/027
第二章 历史与现实——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基础/032
第一节 我国人口再分布思想的历史分析/032
第二节 人口空间演进实践分析/036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战略部署/040
第四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困境与政策障碍/044
第三章 类型与特征——主体功能区人口分布现状/058
第一节 我国人口分布总体特征/058
第二节 优化开发区人口分布特征/062
第三节 重点开发区人口分布特征/066
第四节 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分布特征/068
第五节 限制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分布特征/071
第六节 禁止开发区人口分布特征/073
第四章 标准与测算——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指标体系构建/076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适度人口概述/077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合理再分布指标体系构建/081
第三节 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适度人口测算/088
第二篇 机理篇
第五章 原理与规则——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机理/107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系统论/107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政策和经济引致机理/113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动力分析/116
第六章 支撑与运行——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的“三力”模型/121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三力”模型/121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政府引导能力/129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市场配置能力/134
第四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个体流动能力/138
第七章 机制与过程——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的运行/147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运行机制/147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运行规律/160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过程分析/168
第三篇 政策篇
第八章 他山之石——国外人口再分布实践及政策借鉴/179
第一节 国外人口再分布主要做法/179
第二节 国外人口分布对我国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启示/188
第九章 路径选择——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区域实现/191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区域实现路径依赖/191
第二节 优化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实现路径/200
第三节 重点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实现路径/205
第四节 限制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实现路径/211
第五节 禁止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实现路径/217
第十章 措施保障——主体功能区的人口再分布政策体系/221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规划体系/221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政策体系和人口直接相关政策/229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间接相关政策/238
第四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绩效评估体系/246
第五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政策执行的过程监控/248
第六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251
第四篇 实证篇
第十一章 国家优化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实证研究——以广州为例/257
第一节 广州市人口分布特征/257
第二节 广州市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与过程/266
第三节 广州市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创新/285
第十二章 国家重点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294
第一节 成都市人口分布特征/294
第二节 成都市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和过程/299
第三节 成都市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探索/317
第十三章 生态脆弱区人口再分布实证研究——以汶川灾后重建人口再分布为例/324
第一节 灾区灾前人口分布特征/324
第二节 灾后重建的空间布局与人口再分布/329
第三节 灾后重建人口再分布实现路径/337
第四节 灾后人口再分布政策选择及反思/341
研究展望
附 录 不同类型功能区适度人口测算结果/351
主要参考文献/421
后 记/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