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高校和工程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改革试点项目为研究案例,分析了当前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对我国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带来的新挑战,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跨界联合培养模式的特点、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借助资源依赖理论和协同理论构建了跨界联合培养的合作动力机制,由此提出了改进我国工科博士生联合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政策建议。
郑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博士,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生,现就职于清华大学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研究方向:高等工程教育、一流大学建设,学科规划与发展等。曾参加多项国家、省部级工程教育研究课题,并发表十余篇相关论文。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中国工科博士生的跨界联合培养
一 背景
二 概念
三 视角
第二节 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
一 工程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二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
三 工科博士生的联合培养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抽样方法和过程
三 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四 效度、推论和反思
五 内容框架
第二章 中国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中国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概况
第二节 高校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特色
一 面向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
二 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三 依托基础研究的科研训练
四 导师负责制下的团队指导
第三节 工程院所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特色
一 面向行业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
二 依托高校开展课程教学
三 依托应用研究的科研训练
四 相对松散的导师指导
第四节 企业通过设立项目参与工科博士生培养的模式
第五节 中国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问题与挑战
一 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相对单一
二 课程的系统性不足
三 科研训练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四 培养主体的多元性不足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高校和工程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试点效果与问题
第一节 总体效果评价
第二节 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一 优质人才输送
二 知识和能力更加全面
第三节 培养过程的优势互补
一 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师团队
三 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科研训练
四 学术设备经费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四节 评价标准的复合性
第五节 科研合作的深入推进
第六节 品牌效应和管理机制初步形成
第七节 存在的问题
一 国家项目与自发需求存在差距
二 培养过程中合作尚未落到实处
三 联合培养的管理制度仍不完善
四 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社会认可度仍较低
第八节 导师和博士生对联合培养的建议
第九节 小结
第四章 高校和工程院所的资源差异与合作动力
第一节 资源禀赋差异
一 组织定位与地位
二 导师和研究资源
三 课程学术资源和生产实践资源
四 项目经费和设备资源
五 环境氛围与团队资源
第二节 导师和博士生的参与期待分析
第三节 资源禀赋与合作动力的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高校和工程院所跨界联合的协同机制
第一节 联合培养的协同基础
一 匹配的合作需求
二 双方的合作基础
三 差异性与互补性
四 规范性与合法性
第二节 联合培养的协同框架
一 理念文化协同
二 人才培养协同
三 知识生产协同
第三节 联合培养的协同机制
一 宏观层面: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
二 中观层面:组织管理和团队沟通
三 微观层面:导师支持和学生遴选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附 录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