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古村落寻查》是作者刘海波历经两年时间,对江苏省内30余个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拍摄、记录、访谈,对重要村落、街巷、建筑进行测绘和航拍后整理编写而来。
《江苏古村落寻查》共收录20余个江苏古村落,从自然环境、历史传承、村落形态和民俗文化4个部分对古村落进行细致的剖析与讲解。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并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身临其境,了解古村落环境特点和建筑风格的同时,感受浓郁的民俗风情。
《江苏古村落寻查》适用于建筑、规划、风景园林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也适用于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的人员以及大中专建筑、规划专业的学生、教师。
对于江苏传统聚落的认知,以古镇最为显著,“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有三个在江苏。尤因阮仪三先生著述《江南古镇》以后,江苏古镇更为引起关注,相关研究颇丰。相比较,江苏古村落反而显得冷落了许多,古村落由于在格局、规模、风貌等方面的保存现状往往不及古镇,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如古镇。
中国是农业大国,村落分布范围广、数量多,这些土生土长、乡土气息浓厚的村落,是培育中国本土文化最为厚实的土壤。古村落是中国质朴的传统建筑文化的承载体,无论在空间形态还是构景方面都独具风格。古村落中既包括街巷、民居、古树、河道等视觉形态,也包括生活方式、生活形态、民风习俗等隐形文脉,且越来越引起重视的是村落的整体生态。但很多村落已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方式、社会环境的变迁逐渐消亡,乡村的魅力正在逐渐丧失,“乡愁”已经无处寄托。
正因如此,作者历经前后近2年的时间,对江苏省内30余个古村落进行了实地考察、拍摄、记录、访谈,对重要村落、街巷、建筑进行了航拍和测绘。虽早有准备,但这个记录、测查的过程充满着矛盾和失落。当村落大量人口流入城市,文化重心呈现城市一边倒之时,有时面对的不是传统民居、风貌人为的破坏,而是在时间进程中的必然衰落;有时面对的不是没有保护资金的困窘,而是投入后粉饰成新的尴尬,当呈现在眼前的是整修全新,貌如影视基地、风情一条街的村落,甚至叫卖的吃食、玩意也早在丽江、大理、宽窄巷子、夫子庙扎根开花许久时,顿时手足无措。
但是不管如何,村庄是真实的存在、生活状态是真实的存在,真实的呈现比按需的表达更为有价值。也正是为了更真实,没有修饰与美化,没有迎合我们对传统村落的审美和期望,即便是遍地瓷砖水泥的“新农村建筑”,也没有顾及会使整书的“传统文化审美”打折扣而进行择选,这当然很艰难。所有这些,仅为江苏古村落前世今生的发展,留下历史的真实。
杨柳
漆桥
沙涨
杨桥
焦溪
礼社
严家桥
三山岛
杨湾
陆巷
明月湾
东村
东蔡
堂里
李市
歇马桥
柳茹
儒里
九里
余西届
草堰
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