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98 元
丛书名: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重点项目“北京城市轨道交通PPP模式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平衡机制研究”最终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高铁经济理论解析框架及演化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 作者:林晓言,罗燊 著
- 出版时间:2018/5/1
- ISBN:9787520124898
-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57
- 页码:38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轨道交通公益性与经营性平衡新模式》重点研究了轨道交通公益性与经营性平衡机制的理论基础,在给定公益性与经营性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外部补贴机制、内部补贴机制和价格机制三个维度的平衡理论框架。研究了轨道交通公益性与经营性的计量及分配模式,基于GDP、受益主体、土地增值三个视角对轨道交通公益性进行了计量,并解析出适合轨道交通公益性与经营性评估和平衡机制的路径,最后通过若干案例和国内外经验的借鉴研究,对国内外公益性与经营性平衡模式进行了总结。
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其发展的完备程度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广义上的轨道交通按空间位置可分为地下铁、高架铁、地面铁路。本书从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人手,从特殊到一般,进而推广到其他轨道交通和城市交通。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轨道交通不仅要在路网规模上适应经济发展,而且要在运输效率和结构等高端服务供给中发挥促进经济集约的作用;在经济低迷期,轨道交通又进一步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杠杆和手段。基于此,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身份是双重的:一是作为运输服务提供者的运输系统;二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投入要素的经济基础系统。
第一重身份,作为运输系统,属微观层面,轨道交通运输服务生产者即轨道交通运输企业以政府管制的价格水平实现运输收入,这是其财务收益的主要构成;轨道交通运输服务使用者即消费者付出政府管制票价水平的费用实现位移,其收益是到达目的地的地点效用(Place Utility,PU),PU是决定消费者运输服务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因此,就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的第一重身份来说,轨道交通运输服务生产者的净收益是财务收益与财务成本之差,即轨道交通企业利润;轨道交通运输服务使用者的净收益则是其支付意愿与票价之差,即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属于轨道交通系统的公益性。
第二重身份,作为经济基础系统,属区域和宏观层面,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投入要素,这是其作为产业链中关键基础环节的根本,即其本源的外部效益。这部分外部效益通常以GDP的形式为社会所认可,因此,GDP视角的轨道交通外部效益计量是多年来的主导思路,成果丰富,模型众多,推荐参考林晓言所著《基础设施投资效果定量评价》和《高速铁路与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①。鉴于GDP指标正待修正、宏观区域的弹性边界,以及长期存在的难以剥离交通项目投资贡献等学术界争议,本研究团队已在探寻更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定量评价交通行为对GDP的影响,因此本书不将该视角作为重点,仅选择灰色预测方法等做后评价。
在本书中,关于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第二重身份,因其产生的公益性与经营性的计量,可以按照两个思路来厘清。
一是受益主体的思路。其理论基础源于公共物品开发利益公共还原理论,该理论已被发达国家和地区多个成功案例予以检验。鉴于我国最新颁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铁路土地综合开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网规划以及国家发改委《发挥高铁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等国家政策的出台,“土地价值捕获”(Land Value Capture,LVC)和“交通主导开发”(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等理念有望在未来的轨道交通和城市发展领域共同发挥主导作用。这些理念的实现需要以产权明晰为前提的完整发展权的具体落实,受益主体法无疑是可行的选择。具体来讲,为了实现平行、独立、可加等原则,本书将轨道交通的受益主体分为社会受益主体(政府)、轨道交通站点辐射区厂商(生产者)、消费者三类,含宏观、区域、微观三个层面的主体。
林晓言,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分院院长,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责任教授。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北京交通大学技术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专业分别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兼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运输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铁道学会经济委员会秘书长。专长于铁路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政策绩效评价、公共物品供给PPP理论与契约结构设计、能源综合运输体系等领域研究,曾任国家863重大专项高速磁浮交通技术总体组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高速铁路在现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国家863重大专项子课题《基于时间价值的高速磁浮交通技术产业化时机研究》等,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持及参与课题成果获评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出版《高速铁路服务质量与市场竞争》《交通投资效果定量评价》《铁路的民营化改革与市场融资》等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目前在研的重要科学问题包括京津冀一体化中快速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制度设计、铁路外部效益定量评价及其创造加值、高铁站区土地价值捕获与TOD融合的发展理论等。
前言
第一篇 公益性与经营性平衡机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公益性分配是发展的现实需求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PPP的发展与相关政策背景
第一节 我国PPP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二节 我国PPP发展的新特点
第三节 北京市PPP的发展现状
第四节 轨道交通项目公益性与经营性的矛盾
第三章 平衡机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轨道交通公益性与经营性的界定
第二节 激励性规制理论
第三节 轨道交通外部效益内部化
第四节 轨道交通公益性的研究视角
第四章 平衡机制下的广义补贴框架
第一节 投资者激励机制
第二节 外部补贴机制设计
第三节 内部补贴机制设计
第四节 价格机制设计
第二篇 公益性与经营性平衡机制的计量与设计
第五章 GDP视角下轨道交通公益性计量
第一节 灰色预测的原理
第二节 评价案例:京沪高铁
第三节 评价案例:武广高铁
第四节 评价案例:京津城际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受益主体视角下轨道交通公益性与经营性计量
第一节 受益主体加总法的内涵
第二节 评价案例:京沪高铁
第三节 评价案例:武广高铁
第四节 评价案例:京津城际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增值的影响
第一节 轨道交通与土地增值的本质关系
第二节 地价函数法及评价案例
第三节 京沪高铁沿线土地开发收益
第八章 基于财政补贴和税费的平衡模式
第一节 轨道交通财政补贴分配方案
第二节 轨道交通税收政策设计
第九章 基于开发的平衡模式
第一节 土地开发利益分配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开发方式及利益分配
第三节 轨道交通企业自主开发:自持物业与外包
第四节 铁路企业早期多元化经营典型实例
第十章 基于价格机制的平衡模式
第一节 轨道交通PPP项目定价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内部补贴价格机制设计
第三节 外部补贴价格机制设计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篇 公益性与经营性平衡机制的保障与实施
第十一章 轨道交通PPP制度环境优化
第一节 参与方利益目标分解
第二节 PPP内部制度优化与外部制度优化
第三节 内部制度优化与外部制度优化的关联
第十二章 外部补贴机制实践
第一节 英国伦敦地铁PPF.模式的外部补贴机理
第二节 北京地铁4号线公益性与经营性平衡机制
第三节 北京城市公交外部补贴机制
第四节 首尔公交外部补贴机制改革
第五节 世界典型国家对铁路发展的支持政策
第十三章 内部补贴机制实践
第一节 日本轨道交通多元化经营模式分析
第二节 北京公交内部补贴机制的应用
第三节 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土地一体化开发案例
第四节 高速铁路与土地一体化开发案例
第十四章 价格机制实践
第一节 香港地铁票价机制
第二节 北京市公交票价机制改革
第三节 首尔公共交通的票价改革
第十五章 高速公路公益性与经营性平衡案例
第一节 意大利高速公路
第二节 美国高速公路
第三节 德国高速公路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