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马克思学习: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以马克思恩格斯生平感人的事迹、伟大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为主要写作内容,讲故事、明道理,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提炼和归纳马克思恩格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高尚品德和原则,告诉***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学习他们哪些方面,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员,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学习马克思”的号召。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撰写,多数篇目出自青年教师之手。作为马克思的再传弟子,在他诞辰200周年之际集体发声,既是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崇高敬意的表达,也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号召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的生日也为人们广为熟知。记得我在中学读书时,历史老师发明了一种让学生记忆深刻的教学方法:“一巴掌,又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叫”——1818年5月5日——“大家记住没有?”“记住啦!”后来才知道,这大概是通行全国的“教学法”。实际上那时记住的只是这个日子,至于他的生平和思想,对中学生来说只能算作“粗知”。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多数人来说也只是记住了这个日子,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则很少涉猎。这也实属正常现象,邓小平就曾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而我们则不然,恰恰属于“少数搞专业的人”,自从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岗位,就注定要去与这位伟人对话,在他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寻求真理,发掘它的当代价值,并将其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为党中央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聚集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者更是责无旁贷。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离不开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读书就要知人,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情感。因此,有关马克思的故事也在中国广为传诵。马克思的著作浩如烟海,而关于他的传记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书品如人品,马克思的思想也源自他的品格。尽管人们不断对其进行发掘整理,但仍有无穷的宝藏深藏其中。“向马克思学习”,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终身的任务。尤其是年轻一代学子,通过理解马克思的人生去深刻理解他的思想,并将其传承下来,尤为必要。故我院诸多学者,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之余,也从他的为人处世、治学方法、兴趣爱好等不同侧面,对这位伟人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素描,力图使他的形象更加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以传承他的事业和精神,为后人树立学习的榜样。
本书创作动机良好,但效果是否尽如人意则不得而知,也不敢妄加断言。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语言上的障碍妨碍了我们对有关这位伟人材料的搜集和理解。但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是来自我们自身理论水平和生活阅历的制约。尽管如此,我们也不揣冒昧,大胆地穿越到19世纪那个岁月,闯进马克思的生活,展示他的情感,再现他的人生轨迹,把他的财富带回到21世纪的中国,用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为年轻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做学问和做人的行为准则,激励我们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自觉地创造历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马克思的生活片段中去领略他的思想和风采吧!
共产主义思想
伟大人格
世界眼光
人本情怀
为人类而工作的初心
做学问的精神
盗真理之火
改造旧哲学
四十年磨一剑
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兴趣
数学爱好
友谊观
当代世界需要马克思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