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份《讨瞿战报》落入我的手里,我看见自己少年时代崇拜的人物被人家狠狠地扭曲了。在那个套红大字“红色恐怖万岁”的口号下,瞿秋白被残暴地推上了“断头台”。1935年,他死于蒋介石的屠刀之下:1966年,他的名誉、人格和精神,死于“红色恐怖”的呐喊声中。蒋介石没有能够摧毁他的宝贵的东西,在那场“文化大革命”中却被彻底摧毁了。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瞿秋白的尸骨被扒出抛扬,瞿秋白的妻女被监禁迫害。
我是在读初二时候通读《瞿秋白文集》的。
读他的文章,常常使我想起德国大诗人海涅和他的那些优美的诗篇。
瞿秋白海洋一样宽广的胸怀、诗歌一样隽永的文字、清秀俊逸的形象和对于真理执着的追求精神,在我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心灵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记。
瞿秋白再一次进入我的生活,是在10年之后的“文化大革命”中。
一天,一份《讨瞿战报》落入我的手里,我看见自己少年时代崇拜的人物被人家狠狠地扭曲了。在那个套红大字“红色恐怖万岁”的口号下,瞿秋白被残暴地推上了“断头台”。
1935年,他死于蒋介石的屠刀之下:
1966年,他的名誉、人格和精神,死于“红色恐怖”的呐喊声中。
蒋介石没有能够摧毁他的最宝贵的东西,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却被彻底摧毁了。
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瞿秋白的尸骨被扒出抛扬,瞿秋白的妻女被监禁迫害。
张琳璋,河北省保定市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已出版长诗、长篇小说、长篇传记文学、文学专论及教育类专著二十部。
人生信条:不求闻达,但求自重。
楔子
1935年2月中旬,一个风雨之夜,瞿秋白在福建汀杭地区被国民党民团逮捕
第一章
蒋介石频频电令宋希濂:“共匪头目瞿秋白在你部的俘虏群中,务必严密清查上报
第二章
往昔的藕丝与邀功的幻想,促使宋希濂对瞿秋白采取了非常的措施
第三章
瞿秋白对宋希濂说:“任何语言都改变不了我们今天相对立的位置,我的命运最终并非由你宋先生主宰,重复的话,我不想说。我正在写东西,我的时间不多了
第四章
瞿秋白在击败了宋希濂的劝降阴谋之后,开笔写他短暂一生里的最后一篇文章。他给自己的这篇
文章定名为《多余的话》
第五章
瞿秋白写作“历史的误会”,首先想到了母亲和
母亲的死
第六章
瞿秋白在“现实的政治恶象的激刺”之下,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
疑问
第七章
五四运动,霹雳乍响,犹如山洪爆发,开启了瞿秋白闭锁着的心灵之窗,他敏锐的思想、无限的活力
和聪明才智。都一古脑儿进发出来了
第八章
瞿秋白与友人创办《新社会》杂志,他著文道:现在世界是什么情形?中国人要怎样才能生存在现在世界上?人家大吹大擂地起来了!不能由你睡了!你要睡也睡不成了!快醒罢!与其后悔追不上,不如早一点醒罢
第九章
正当瞿秋白热烈地呼唤沉睡着的同胞醒来而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劳动问题、世界的劳动问题、妇女解放问题以及社会运动问题的时候,北大学生林德扬的死把他带入深深的思考
第十章
瞿秋白于阴沉沉、黑魆魆的天地间,忽然看见了一线微细的光明,他感觉有些眼眩,他要去拨开重障,放它进来
第十一章
世界观的转变,使瞿秋白的理论研究进入到个崭新的区域,他连续著文,宣传马克思主义,畅抒自己对于改造旧世界的新观念
第十二章
在积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瞿秋白和朋友们醉心于俄罗斯文学的翻译中。他说:文学不是根本的首要的变革社会的手段,文学工作必须从社会革命着眼
第十三章
1920年秋,瞿秋白应北京《晨报》之聘,将以特派员的身份自北京启程赴苏俄考察。他说,有志于救国救民的觉悟青年,应该到那里学到真理,把它播撒给中国的劳苦大众;取得火种,用它点燃中国黑暗的大地
第十四章
从天津到哈尔滨,沿途所见,满目疮痍。.东北三省虽是同关内地域相连、山水相接的“中华民国”的版图,但横行着的,却是日本的警察、俄国的武夫瞿秋白惊呼道:“帝国主义的况味,原来是这样!
第十五章
目睹殖民地满洲的现实,于殖民政策的寒波激扬震荡之中,耳闻红胡子似的腥秽的风暴和丘八爷似的严酷的冰雪之飞吼怒号,瞿秋白想:如此黑暗的社会,不是须经更深切的资本主义化,就得行“新式的”无产阶级化,在满洲三省尤其重要
第十六章
滞留哈尔滨期间,瞿秋白广泛地接触各方各界人士,撰写了大量的报道文章,并去俄人所办的劳动大学听课。他在参观哈尔滨工党联合会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3周年的盛会上,生平第一次听到了《国际歌》
第十七章
12月初得到确切消息,谢苗诺夫匪帮已经溃败,瞿秋白等三人可以启程了。然于启程中,陈总领事金钱上的勒索,张斯麐中将的哀叹,给瞿秋白兴奋的心灵上投下了浓浓的阴影。然而,他仍然兴奋地
想:启程了,启程了,向着红光里去,苏维埃俄国
第十八章
对于学生时代的回忆,令瞿秋白感到莫大的慰藉,有什么比青年人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于真理的执著更令人倍感幸福的呢?然而“恶梦”醒来,他大汗淋漓,发出“耻莫大乎凌辱,伤莫甚于蒙冤”的哀叹,于是他在《多余的话》里写下了一段撕心裂肺的文字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