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公共管理系列:城市社会学
定 价:30 元
丛书名: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公共管理系列
当前图书已被 2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刘珊 ,邱梦华 ,许敏 ,等 著 刘珊 ,邱梦华 ,许敏 ,等 编
- 出版时间:2013/4/1
- ISBN:9787302314790
-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C912.81
- 页码:23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公共管理系列:城市社会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项目的成果之一。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社会的学科。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城市的产生、发展,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社会管理、社会行为、社会问题、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公共管理系列:城市社会学》具体而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理论和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城市的形成,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以及美国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涉及城市文化、城市文化资本和营销相关方面。在有关城市社区方面的章节,突出城市社区治理这一符合公共管理类学生专业方向的内容。在城市社会分层与流动方面,具体论述了社会分层和流动的理论,以及城市贫困的新形态、新二元结构问题。为突出《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公共管理系列:城市社会学》特色,特意加入反映当前热点问题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和特点的论述、城市社会福利历史和现状,以及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等章节。《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公共管理系列:城市社会学》适合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使用,也可供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地理学、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第1章 城市社会学概述
1.1 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1.1 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1.1.2 城市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1.3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2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和范式
1.2.1 古典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1.2.2 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1.2.3 新城市社会学理论
1.3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3.1 定量调查研究
1.3.2 定性调查研究
本章小结
拓展阅读
关键词
思考题
典型案例
第2章 城市化
2.1 城市的起源
2.1.1 城市的概念
2.1.2 城市、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2.1.3 关于城市的起源的几个学说
2.2 城市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2.2.1 城市化的内涵
2.2.2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2.2.3 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2.3 美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化及其问题
2.3.1 推动美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3.2 美国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社会问题
2.3.3 美国城市郊区化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拓展阅读
关键词
思考题
典型案例
第3章 城市文化
3.1 城市文化概述
3.1.1 文化
3.1.2 城市文化
3.1.3 城市文化——北京
3.2 城市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3.2.1 城市文化的传播
3.2.2 城市文化的冲突
3.2.3 城市文化的融合
3.2.4 城市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趋势
3.3 城市文化资本和城市形象
3.3.1 城市文化资本概述
3.3.2 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形象
3.3.3 城市营销——从城市文化资本提升城市形象
3.4 中国的城市文化建设
3.4.1 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
3.4.2 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现实困境
3.4.3 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出路
本章小结
拓展阅读
关键词
思考题
典型案例
……
第4章 城市社区与治理
第5章 城市社会分层和流动
第6章 城市居住空间
第7章 城市社会福利服务
第8章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就城市文化建设目标来说,也存在着两种矛盾,一是经济发展观;一是综合发展观。经济发展观过分盲目地强调经济的发展,注重城市经济效益,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和房地产开发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任意开发城市用地,出现“造城运动”和“圈地运动”,而忽略城市文化建设,忽略非经济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而综合发展观则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就城市文化建设的工具取向来说,存在着“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之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并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但是,同时,科学技术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正如芒福德对于科技进步本质的深刻反思,他并深入分析了现代城市带来的弊端。因此,人文精神为城市文化建设所呼吁。
其次,城市社会成员的参与度低。城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离不开创造主体,而创造主体除了城市社会成员,还包括城市文化建设部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各社区、各企业和家庭。而我国目前的城市文化建设模式大多是政府推动型:广大城市社会成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忽视城市生存品质,文化保存意识淡薄。而且,在文化领域,一些人的价值观扭曲错位,“文化危机”问题以及伴随而来的种种不良社会现象日益严重。
再次,城市管理错位,城市管理目的是要为城市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安全稳定的物质环境,而且要提供一个宁静和谐、礼让互助、精神高尚的文化环境。因此,文化意识被提上议程。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城市在城市管理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在管理途径上重人治轻法治,在管理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在管理效应上重近期轻长远。由于城市管理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缺乏应有的文化视野,导致了城市的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因而,产生了系列“城市病”以及后遗症。
再有,城市精神文化的沉沦。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要素,在城市社会文化中占着主导地位,是城市文化的核心部分。一种健康积极的城市精神,将会使城市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城市的追求,并转化成城市社会成员的文化自觉。然而,目前一些城市沉沦于物质的追求,而置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于一边。热衷于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倾向于过度的商业化和严重的趋利导向,而忽略了传统特色,以致丧失了城市的认同感。
还有,破坏城市历史记忆。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历史的积累与沉淀,城市记忆是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而如今,一些城市在进行旧城改造时,过于注重扩张城市外延,破坏旧城,试图拓宽旧城的道路,兴建高层建筑,以此来解决交通、环境等问题。结果,那些有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那些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拆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