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徐扬生教授多年来在科研与教学工作外所撰写的散文三十余篇,其中大部分是徐扬生教授在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期间创作与发表的。徐扬生教授结合自己对教育、社会和人生的感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将自己多年的人生阅历娓娓道来,如师如友,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他对于世界、人生、科学、艺术 及教育的思考与热爱。
出版这本散文集是我从未想过的事。一直以来,我从事机器人和自动化研究,每天的工作全部围绕着研究与教学,近年来亦多了些行政工作,但文学始终是我心里的一个梦,是我的热爱。
我从中学时代开始喜欢文学。那时没有书读,到处找人借书。无论什么书,只要能找到的都要读一读,饥渴的灵魂就像一块干极了的海绵,一碰到水就往里面吸。从古典文学、现代小说到翻译作品、文学评论,我都有所涉猎且都爱不释手。后来到了美国,又看了不少英美文学作品。
记得在美国读博士期间,好像是在一门非线性理论课上,讲课的老师是位犹太籍教授,他说的英文大家听得云里雾里。于是我索性把随身带的一本小说放在桌上读起来。那位教授喜欢在课堂里踱步,常常走到我们身边,虽说并不要紧,但每当他走到我身边时,我便把小说收到抽屉里,等他走后再拿出来读,就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我记得那本小说讲的是一个被囚禁者的故事,他在陋室中观察窗外一群在阳光下奔跑的老鼠。我当时心想,我就好像那个被囚禁的人,而文学对我而言,就像窗外那片自由的草地。
当然,这只能说明我对文学的喜爱与向往,我真正开始写一些东西是在几年前,当时几位年轻朋友告诉我可以开一个微信公众号将平时所写的文章发表出来。我想,为什么要发表呢?但当我真正开始在公众号上发布文章的时候,我才体会到那种快乐。当自己的文章被大家阅读、点赞、转发的时候,我仿佛在与成千上万的朋友们进行心灵沟通,那种感觉让我激动不已。
就这样,我保持每两周左右写一篇散文的习惯。平时工作忙,所以常常在出差途中、酒店里、飞机上写作。尤其是飞机延误的时候,与其在机场里焦急等候,不如写点东西,还可以用负能量做点正功。因为我心中常想的是学生、家长和大学里的年轻教师,所以我的文章也常与教育相关,通过讲一些自己的或者他人的小故事来传达一些思考与感悟,希望对读者也能有所帮助。文章简短,不免粗陋,亦无太多修饰,非苛求朴实,实乃一个理工男不知如何去修饰它,就像一个素颜的村姑,并非不想化妆,只是买不起化妆品罢了。这本小书是为忙碌的都市人写的。繁忙的都市人,白天忙着工作,就像为都市建造高楼,晚上闲暇时,翻翻这本小书,就像在高楼间徜徉一池绿水。湖水对高楼可能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但如有一天,小湖消失了,你会惊觉生活中缺失了什么。小湖能给群楼以灵气。
我要感谢我的秘书张若含女士的帮助,是她帮我把文稿录入电脑,并帮我稍加修改,她帮我订正的错别字不下几百,有些歪句也是她帮我扶正的。再后来,赖俊婕女士帮助我把文章发布于微信公众号,姜成子女士也参与了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我还要感谢香港中文大学 ( 深圳 ) 的学生家长群,尤其是2014
级林圳同学的母亲,她总是第一时间把我的文章推送给所有家长,这些家长所给予的爱与支持一直是我写作的原动力。
最后,我想把这本小书献给我的祖母。从前出版那些英文学术专著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她,我想在天堂的她肯定会更喜欢这本书的。想到我那苦命的祖母,我在家读书时,她总在我身旁打扇,每晚睡前都会给我讲古代读书人的故事;我在楼上读书,她总在楼下的楼梯口望着我,一遍遍地叫我早点休息……想到这一切,我不禁潸然,两颗大大的泪珠不由地落在纸上。
是为序。
2018 年月 9 日
于深圳龙岗明园
徐扬生,浙江绍兴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EE 会士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为表彰徐扬生教授在科学与教育方面的贡献,国际小行星命 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 59425 号小行星 1999 GJ5 命名为徐扬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