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基础问题研究
高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摇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是高校的使命。本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眼于价值观教育理论在大学生群体的运用,在整合价值观教育研究、青年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攸关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内容、主体、载体、方法、物质基础、生活基础、心理基础、文化基础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力求解决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高校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综合性研究成果。
★本书着眼于价值观教育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
★力求解决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为高校引领和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综合性研究成果
李纪岩,男,山东沂水人,1975年6月出生,法学博士,曾任临沂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现任职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厅级课题6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独立或首位出版著作4部。成果获省级、厅级奖10余项。两次入选山东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曾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镜鉴?/?8
一、传统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培育 ................................................8
二、近现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培育 ..........................................12
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培育 ......................................14
四、台、港、澳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培育 ..........................................17
五、当代西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培育 ..............................................20
六、当代东亚国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培育 ......................................21
七、引领与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 ..........................................23
第二章?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25
一、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大学生 ..............................................................25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大学生 ..............................................27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大学生 ..................................................29
四、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淬炼当代大学生 ..............................................32
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 ..................34
六、以先进典型示范当代大学生 ..................................................................35
第三章?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体?/?38
一、“主体际说”对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38
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引领与培育的主体及其建设 ..........................42
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的主体及其建设 ..........................45
第四章?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载体?/?52
一、课程载体 :专业课、人文社会科学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52
二、活动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 ..........................................................58
三、网络载体 :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等 ..................................................64
四、校园环境载体 :校园标识系统和公寓文化等 ......................................68
第五章?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方法?/?72
一、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和方略 ..............................72
二、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常规方法 ..................................76
三、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创新 .................................79
四、价值澄清理论对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启示..............82
第六章?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物质基础?/?86
一、物质基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86
二、物质基础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现实挑战 ..........................92
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物质观念的优化 ..................................97
第七章?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基础?/?102
一、生活基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102
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日常生活困境 ....................................104
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日常生活基础的优化 ........................106
第八章?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基础?/?111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分析 ........................................................111
二、心理状态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影响 ................................116
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心理机制 ............................................118
四、以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优化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生成的心理基础 .....................................................................................121
第九章?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125
一、文化基础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成 ........................................125
二、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影响 ................................128
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文化基础的优化 ................................137
第十章?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个案剖析?/?144
一、沂蒙精神 :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特色资源............145
二、以沂蒙精神育人 :引领与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147
三、以沂蒙精神引领与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 ....................150
四、以沂蒙精神引领与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探索 ....................151
五、以沂蒙精神引领与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运行 ....................153
六、以沂蒙精神引领与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保障机制 ....................158
七、以沂蒙精神引领与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丰硕成果 ....................161
八、以沂蒙精神引领与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经验 ....................163
附录 :本课题部分中期研究成果?/?167
唯物史观视阈下社会诚信缺失与治理论析 ................................................167
在高校各类课堂教学中协同推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17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研究 ........................................................184
多元文化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19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
孔子的价值观教育思想探微 ........................................................................211
海南特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纲 ........................................218
参考文献?/?230
后?记?/?237
第二章?引领与培育?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引领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攸关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与培育大学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是中华民族“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实与完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引领青年学生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的 前列。
一、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大学生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意蕴深远、自成体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各国劳动人民建构科学价值体系、形成正确价值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础的理论来源。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引领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阐释了价值的含义及其生成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视野中,价值有多层含义 :一是在一般意义上,价值指与作为主体的人相对的客体,即世界的物质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对人的有用性 ;二是在经济学意义上,价值作为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基础,特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三是在哲学意义上,价值特指作为主体的人存在的意义,主要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的科学论述以及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科学论断,是理解价值内涵及其产生机制的认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批判了旧的阶级价值观的非科学性。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资料的丰富,人类社会基于经济地位差别逐步分化为根本对立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剥削阶级不仅在物质层面无偿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劳动成果,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享有社会话语权,从精神上、价值观念上支配、影响着被剥削阶级的思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价值观,诸如君权神授、男尊女卑等思想长期毒化着奴隶、农民等阶级。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宣扬天赋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在反对封建精神束缚方面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其实质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不论是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还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口中的人权主要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权力,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实质不过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派别的金钱游戏,所谓的平等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被种族歧视销蚀,在对外(国际)关系上则表现为赤裸裸的恃强凌弱、弱肉强食。即使在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其所倡导的天赋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社会充斥着大量的种族歧视、暴力执法、非法拘禁、枪支泛滥、草菅生命等现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针砭时弊、唤醒无产阶级的意义,在今天仍然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钥匙。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在批评阶级社会价值理念的虚伪性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无产阶级不仅善于破坏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新世界,批判的目的全在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一是,无产阶级追求的经济利益不是少数人的,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以往有产阶级追求的利益是个人的私利,这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二是,无产阶级追求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真正平等的民主,不是少数人的金钱民主,建立绝大多数人民主选举的
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目标 ;三是,无产阶级追求高尚精神生活,反对颓废的精神生活,重视社会成员的思想文化建设,以此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 ;四是,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团结统一,争取自己的权益,坚持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 ;五是,认为自由与纪律、民主与集中、道德与法制是相辅相成的。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十八大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价值的研究、分析和阐释,对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和超越,以及他们对未来社会价值理念的科学预见,对于当代中国建构社会主义社会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学习、理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大学生
重视价值观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精神性原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 ;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反对教条主义 ;倡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艰苦奋斗和敢于牺牲的精神 ;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等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更为重视建构社会价值观,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鲜明地提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务”的价值规范,成为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遵循。在“五爱”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完善社会价值观的话语体系,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命题和新要求,明确了以德治国理念,进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的号召,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在主体内容上,就是要引领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逻辑依据、时代背景和基本内容。
第一,建构和塑造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支撑改革开放披荆斩棘、破浪前行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任何事业的顺利开展,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和精神力量的支撑,正如马克思强调的那样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A思想理论产生的精神力量,是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回首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如果没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吹响的解放思想的号角,人们的精神枷锁就不可能被打破,也就不可能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更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起步 ;没有邓小平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一贯坚持和反复重申,整个社会价值观就无法从极“左”思潮中解脱出来。正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关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列为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识到,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出现滑向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颠覆性错误,但是,也不能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等同于穷的社会主义,穷的社会主义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事业价值目标的严重歪曲。为此,邓小平明确指出,致富不是罪过,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这一论断极大地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二,破解社会价值多样化挑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过度追捧物质享受,忽视人的精神世界,以至于导致社会价值观混乱,是新时期社会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正确处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方面,应深刻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既要纠正不讲物质生活而片面追求纯洁精神世界的不良倾向,更要防止单纯追求物质利益而不讲精神道德生活的错误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经济总量和世界排名均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提升。随着社会流动加剧和我国国门的打开,社会流动性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密切,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良社会意识沉渣泛起,社会价值观日益多样化,社会主义关于集体主义、奉献精神、诚实守信、道德责任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干扰,一部分社会成员价值观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至上观念、道德虚无主义等等社会思潮大行其道,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立体化的方式确立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观的基本纲目,对于破解社会价值多样化挑战,坚持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基本内容,是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历史性总结。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价值观的建构与塑造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出,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着眼于重塑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理念,提倡摆脱“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精神枷锁,倡导理性平和、宽松自由、文明礼貌的精神生活,培养社会成员的爱国主义情怀、思想道德情感、家庭社会责任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价值理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快车飞速前进,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并做出决议,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1 世纪初中国共产党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四有新人”论、江泽民的“以德治国”论、胡锦涛的“八荣八耻”论,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价值观领域反复强调的“三个倡导”论,这些理论成果都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大学生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脉”所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承载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独特写照。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就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精神血脉、思想渊源。当代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刻认识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以传统中国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的精华培育当代大学生。同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容,用以滋养大学生心灵、陶冶大学生情操。
在国家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爱国主义的坐标。中国古代先贤历来追求富国强兵、中华一统。从上古时代的“大禹治水”实现天下风调雨顺,到秦始皇平定天下纷争、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人们对分裂局面的痛心疾首,到隋唐中华重归一统创造盛唐盛世 ;从五代十国的连年战乱,到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市井繁华和中兴盛世 ;可以说,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接续发展,都印下了历朝历代志士仁人追求国家统一、民富国强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在中华优秀文化宝库中有着全景式的反映,先秦文学中的《诗经》、《尚书》、《礼记》等,唐诗、宋词、元曲中的众多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人追求社会安定、富足生活并为之努力的价值理念。为了实现国家安定与富强,中国古人建设了大运河、都江堰等大量的水利设施,修建了长城等抵御外敌的军事工事。这些文治武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家国观念的基本内容。
在社会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和而不同”“礼仪之邦”“道并行而不相悖”“德”与“法”并举的社会治理理念,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追求理想社会的行为坐标。中国古代先哲们的思想内涵观念深邃,体现了较高的思维水平和杰出的智慧之光。“和为贵”的文化观念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商兴业追求的是和气生财,处世之道是和睦相处、和平相处。实现“和为贵”有着现实的社会生活准则路径,对礼仪的设定与遵行是维系社会生活和谐有序的重要社会准则,所以有着“礼之用,和为贵”的传统经典名句,“礼”的社会仪式和生活礼节构成了中国人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从日常问候、群体生活乃至教书育人到婚丧嫁娶,都有着一套成熟的礼仪模式。此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倡导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古人深刻认识到了包括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在内的世间万物是不尽相同的,提出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重要价值理念,强调要尊重差异和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应该和睦相处,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不要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牺牲其他事物,蕴含着深刻的和谐理念与和平相处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性思维因素。为治理好社会,中国古人主张“为政以德”,大力倡导道德教化、文化熏陶,希望政治人物“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养成“君子”人格,以德立世 ;同时,又主张社会治理的法律考量,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古代先哲深刻认识到,“徒善不足以为政 , 徒法不足以自行”,必须在社会层面大力倡导文明、和谐、法制理念,实现社会有序运行。
在个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修身”“慎独”,主张“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业精于勤”的敬业精神、“与人为善”的友善观念、“童叟无欺”的诚信理念,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个人修养的坐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人是世界万物中的宝贵的能动性力量,加强自我修养是人作为生命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融入社会、被社会认可和接纳的重要因素,是完善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自国家意识诞生以来,任何民族都强调对自己的祖国要坚持爱国主义的基本价值立场,爱国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古代典籍对爱国主义记载颇多,《晏子春秋》中就有“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观念,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岑参“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苏轼“报国之心,死而后已”,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吕坤“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诗句或论述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中国古人还在人际交往方面主张“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在学业方面主张“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在道德修养方面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其中所蕴含的友善、敬业、诚信等观念,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所传承与倚重的。
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民族,其中,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以及团结、统一的内在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力,在世界民族文化百花园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形成了举世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和汉字文化圈。中华民族在世界的东方繁衍生息,黄河、长江孕育了黄皮肤的中国人,创造了独特的汉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诗词曲赋、雕刻艺术、中医医学、四大发明等一大批璀璨夺目的宝贵文明财富。在代与代之间的更替之间,注重教育下一代掌握上一代的技艺和道德,传承文化知识,弘扬道德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代际教化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历来主张以德为先、以德润才、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这些基本要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主张。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中,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文化传承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在研讨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以价值观讨论、主题征文、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活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在大学生科技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注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 ;更为重要的是,配置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合理地纳入大学生党课、团课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体系,纳入党团组织的日常管理教育中。各级党团组织要在各项活动中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以具体的工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落细、落小。
四、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淬炼当代大学生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争、奋斗的历史。追求国家富强、政治进步、社会文明,实现民主自由、人人平等、社会公正,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及其先进分子追求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价值理念。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自觉把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视为己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了局部执政的探索、价值理念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引领中国人民谱写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篇章。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就要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淬炼当代大学生,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和支持者。
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现代化指向,引领大学生投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革命就是要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摆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的现代化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十分清楚和明确的,在具体的战略步骤规划方面,是逐步调整具体实施步骤的。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曾经设想,中国到二十世纪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战略目标是二十世纪末到达小康水平。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就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要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体现在政治生活的不断民主化、法治化,体现了全社会法治化意识及其行为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体现在全社会文化建设日益繁荣、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社会成员道德修养素质及其水平普遍提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与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
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现代化指向,引领大学生投身党领导下的制度体系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精神中的制度意识对于现代化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有着十分明确的思考和表述,认为到中国共产党发展一百周年时可能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制度体系,到新中国发展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这就是后来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这与社会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其实质是社会建设在制度层面的价值追求。从制度建设的视角来看,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自由与法律、纪律是相对应的,绝对的自由是破坏法律和纪律的,是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损害,不符合制度建设的既定目标 ;平等是现代国家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国家针对现实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而言,法律、纪律、权力、权利的平等,是平等的的基本含义,是制度建设的核心目的 ;公平正义是制度建设的基本价值诉求,是包括制度在内的社会整体性文明程度的标志 ;法治观念是制度的基本内在要求,法治是针对人治而言的,体现了法律的尊严不容践踏,体现了人类理性胜于主观随意性。所以,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引领大学生为实现建党一百年时建设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做出应有贡献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意义。
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现代化指向,引领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事业。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革命精神体现在对现代化指标的清醒与自觉。任何国家对现代化的实现程度都有着自己的衡量标准,这种衡量标准有着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种评价体系既有经济方面的一系列指标体系,也有政治方面的一系列指标体系,还有文化方面的一系列指标体系,而社会核心价值观则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在价值追求层面的具体目标,揭示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价值观和实现程度。人们普遍认为,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基本指标,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和谐状态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复兴,不仅仅要实现经济总量及世界排名的跃升,提升国家的硬实力 ;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文化自觉,促进民族文化的日益繁荣和国际形象的不断提升,促进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改进,不断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上述这些基本指标,对于大学生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A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培育当代大学生,就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教育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当代大学生要坚持“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积极支持党为“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而必须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支持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B,支持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还要教育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基础的根本。要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C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在日常学习中“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更要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聚焦“四个伟大”战略任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四个伟大”战略任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就是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就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注重系统的理论灌输,还要善于采取科学的方法、途径实现情感、思想的渗透。一是要继续不断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大学生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二是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接地气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三要依托历史纪念活动和重要节日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价值教育。四是要积极净化网络环境,拓展新媒体阵地,向大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五是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和大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寻找新的工作平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以先进典型示范当代大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要善于运用各种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影响青年学生。同时,高校教职员工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示范,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要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先进典型人物资源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历史意识是任何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思想原因 ,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光荣的历史,在党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模范人物,要善于挖掘、整理、传播这些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凝练模范人物的高尚精神内涵。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已经成为当代文学作品的经典先进形象。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许许多多的先进典型,比如助人为乐的雷锋、舍身救人的大学生张华、自强不息的青年模范张海迪等等。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与高尚精神值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时代特征加以发扬光大,理应成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培育大学生过程中的重要思想素材。
其次,要立足当代,善于发现并宣传大学生中的先进事迹,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鲜活的典型素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自觉投身于时代的大潮中,力求使青春年华放射出夺目的光彩,涌现出了舍己救人的大学生英雄、拾金不昧的高尚大学生、扎根基层现身青春的奉献大学生。高校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以先进大学生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激励青年学生,树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标杆、精神榜样、行为模范。特别要注意的是,高校及其团组织要下大力气形成发现、表彰、宣传大学生模范人物的经常化体制机制,从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语境的角度,做足功课、打牢基础、务求实效,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现实土壤。
再次,高校师生员工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引领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人云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马克思主义强调“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群众也常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取得实效,教师的示范和引领至关重要。高校师生员工要立足岗位,自觉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理念,自觉践行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体价值观,坚持思想认识与个体行为的统一,以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学、真懂、真信、真行,赢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综上所述,任何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都有萌芽、发展、成熟乃至引发社会反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存在思想文化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代际积淀与传承的历史演进规律,也存在多样化社会思潮碰撞与竞争的互动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规范,从其发展和演进过程看,其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其文化根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制度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历史逻辑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画卷的展开,思想文化领域逐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话语体系破土而出并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在物质层面的价值观念,又反映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取向,还体现了社会主导性意识形态对社会精神领域的引领作用。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正是需要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这一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构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向大学生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让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信念认同、心理认同、理论认同和行为认同,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进而内化为信念,外化于行动。与此同时,要深入把握当代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和行为举止特点,根据大学生群体不同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年龄及职业特点,按照“有区别的共同进步原则”,因材施教,分层次确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着重从强化认知、示范引领、推动践行、有效传播等环节上下工夫,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及学习,在大学校园中形成学习、认同、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