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地势起伏巨大,复杂多样的地貌、气候和水文条件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类型又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生物,支撑着中国成为北半球生物多样性*的国度,其中鸟类多样性是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一角。长期以来中国科学家对鸟类进行大量深入的科学考察与研究,新世纪以来观鸟活动的兴起更是为中国的鸟类记录注入了民间力量,大量新记录种被发表,仅以郑光美院士主编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为例,中国的鸟种记录已经自2005年*版公布的1332种,到2011年第二版公布的1371种,再到2018年第三版的1445种。以此为契机,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公司联合湖南科技出版社邀请到郑光美院士作为总主编,组织国内10位鸟类生态学研究者编写了《中国野生鸟类》系列丛书,从鸟类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角度梳理中国野生鸟类,以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分为《中国海洋与湿地鸟类》《中国草原与荒漠鸟类》《中国森林鸟类》《中国青藏高原鸟类》四卷。
《中国海洋与湿地鸟类》是《中国野生鸟类》系列丛书的*本,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志军和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陈水华带领一批活跃在水鸟、海鸟及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与保护领域的学者撰写,从鸟类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介绍了中国的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及其中的330余种鸟类,既包括典型的水鸟和海鸟,也包括常在海洋与湿地生境中出没的翠鸟、猛禽、雀形目鸟类。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其中鸟类如何从形态、行为、生态等各方面适应不同栖息地,讲述了它们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代面临的威胁以及人们为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而开展的立法执法、保护实践和保护区建设,并依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的分类系统梳理了中国海洋与湿地中的鸟类资源,逐一介绍了相关鸟类的分布、生态习性、*研究成果、逸闻趣事、受胁和保护现状,同时配以根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绘制的分布图、中国新兴自然手绘插画师团队历时多年绘制的精美手绘,以及众多鸟类野外摄影师拍摄的记录野生鸟类真实生活状态的图片。
在科学性方面,本书反映了中国鸟类学研究的成果;在可读性方面,力求文字平实而不失生动,并配以各种图片更直观地传达信息,展示自然之美。既可以作为鸟类学研究者的教学、科研参考,也可以作为自然教育者、环保公益组织的推荐读物和观鸟、自然爱好者的工具书。
郑光美院士总主编,集经典鸟类学知识、前沿研究成果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著作,扎根学术又面向大众。
以新的鸟类分类系统为基础,马志军、陈水华主编带领鸟类生态学研究学者团队撰写,涵括330余种海洋与湿地鸟类的科学描述、科研成果、保护实践及物种趣闻,结合科研成果与科普传播。
深入解读中国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与其中的鸟类相互关系,让读者在认识鸟类的同时了解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建立完整的自然认知体系,进而理解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命运,传达科学保护的理念。
600余幅精美手绘,10余位中国自然绘画艺术家,历时3年倾力创作。准确、优美展示鸟类的形态和辨识特征,于科学性之外更具艺术性、欣赏性和收藏价值。
近千张鸟类野外生态照,由上百位摄影师实地拍摄,生动呈现鸟类真实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是观鸟和自然爱好者的观察实践指导读物。
根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绘制的鸟类分布地图,直观、准确体现鸟类的分布与居留状态。
兼顾学术价值和科普、艺术价值,是自然教育者、环保公益组织和观鸟、自然爱好者的推荐科普读物。
观鸟识鸟,爱鸟护鸟,从科学认识鸟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开始!本书开创性地将认识鸟类与了解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结合起来,系统描述中国的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与其中的鸟类,同时展示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休戚与共的命运,以及人类在其中可担当的责任与义务,传达科学保护的理念。
鸟类学家、摄影师、自然艺术插画师共同精心打造的综合性科普读物,集学术价值、可读性和美学价值于一体,了解鸟类学研究成果和学术潮流、辨识鸟类、指导自然观察、宣扬保护理念、欣赏摄影和手绘,多层次需求一本满足,既可以服务于科研、教学,也适合爱好者研阅。
中国是鸟类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这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适中,自然条件优越有密切关系。中国地域自北向南涵盖了寒带、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多种气候带,地形地貌非常复杂,从西向东以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秦岭淮河流域为界,将中国疆域分割为南北两大区域,即北方的古北界和南方的东洋界。一个国家拥有两个自然地理界的情况,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冰峰和幽谷交错,森林与草原镶嵌,高原、湖泊散布其间,是中国众多江河的发源地。自青藏高原向东为若干呈阶梯状的大型台地,不同程度地阻隔了来自东部的季风并影响中、西部地区的气候和降雨量,历经千百万年的演化进程,形成了现今多种多样的山地森林、草原、戈壁和荒漠等自然地理特色。中国沿海有18 0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5000多个星罗棋布的岛屿,连同内陆遍布各地的江河湖泊,湿地资源极为丰富。然而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大片地域自古以来就已被开发为居民点、耕地,并建设了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各种设施,再加上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争和动乱对山河的破坏,致使许多野生生物和鸟类已经失去了适合其生存的家园。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犹如万马奔腾,大型水电、矿产的开发翻天覆地,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环境的剧变正在对人们生活质量和方式产生影响,也促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的鸟类学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的研究多是以鸟类区系和分类为主,而且主要由外国学者主导,调查的范围也很有限。到20世纪40年代,总计记录了中国鸟类1093种(Gee等,1931)或1087种(郑作新,1947)。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先后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野外综合性考察,足迹遍及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地的一些偏远地区,取得了许多有关鸟类分类与区系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各地也先后组织人力对本地鸟类资源进行普遍调查,出版了许多鸟类的地方志书。在这期间,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有关教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等已逐渐成长为鸟类学研究的生力军。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奋斗,研究人员基本上查清了全国鸟类的种类、分布、数量和生态习性,并先后发表了四川旋木雀和弄岗穗鹛两个世界鸟类的新种以及峨眉白鹇等几十个世界鸟类的新亚种。近年通过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和鸣声分析,中国科学家提出将台湾画眉和绿背姬等多个鸟类亚种提升为种的见解,所有这些都是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全国鸟类研究人员、鸟类保护管理人员不懈地努力奋斗以及广大鸟类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下,所记录到的中国鸟类种数也在逐年上升,从1958年发表的1099种(郑作新,19551958)逐次递增为1166种(郑作新,1976),1186种(郑作新,1987),1244种(郑作新,1994),1253种(郑作新,2000)和1332种(郑光美,2005)。至2011年,所统计的全国鸟类种数已达1371种(郑光美,2011),约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4%。
20世纪70年代初启动的、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主编的《中国动物志》编研项目,是一项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对动物种类、分布和生活习性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重大课题,是中国动物学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要求对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动物种类,依照标本和采集地逐一进行系统分类研究,并根据有关模式标本的描述来判定其正确的学名和分类地位;然后依据所选定的标本描述不同性别、年龄个体的形态特征、量衡度、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以及生态习性等。通俗地说就是为中国已知的野生动物建立起完整的档案。其中,《中国动物志·鸟纲》共计14卷,分别邀请国内知名的鸟类学家参加编研,并于1978年出版了首卷鸟类志:《中国动物志·鸟纲(第4卷鸡形目)》。至2006年已经出版了13卷。目前,《中国动物志·鸟纲》的最后一卷尚在审定、印刷之中。整套《中国动物志·鸟纲》的编研工作前后累计耗时30余年,为中国鸟类学各个学科的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本上能反映出20世纪中国分类区系研究工作的主要成就和水平,为以后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然而,由于该套志书的出版周期过长,内容已突显陈旧,迫切需要在条件具备的时候进行修订。而在这一时期,从20世纪后半叶迅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分子系统地理学、鸟声学等学科的新理论和技术,已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外有关鸟类分类、地理分布、生态、行为和进化等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学研究和鸟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鸟类科学的发展已经驶入了快车道,中国鸟类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显著提升。1989年,中国首次成功主办了第4届国际雉类学术研讨会。2002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3届世界鸟类学大会,是国际鸟类学委员会成立100多年来首次在亚洲召开的大型国际会议。2002年还在北京举办了第9届国际松鸡学术研讨会。2007年在成都举办了第4届国际鸡形目鸟类学术研讨会。从1994年至今,大陆和台湾地区已轮流主办了11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每年由鸟类学会主办全国研究生鸟类学科学研究的翠鸟论坛,为年轻的鸟类学家提供了自主交流的平台。所有这些学术交流活动,都在促进着中国鸟类学的后备人才迅速成长,使他们成为科研与教学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鸟类学家在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重要理论前沿课题方面不断有新的研究拓展,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在生态学、动物地理学、分子生态学、行为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国际一流期刊上。所有这些进步,也都增进了学界对中国的鸟类及其资源现状的深入认识。此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观察、摄影、录音等有关设备和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和拍摄鸟类的生活已逐渐成为时尚,吸引着数以千计的业余观赏鸟类的爱好者,显著地提高了人们到大自然中寻觅、观赏和拍摄鸟类的兴趣和积极性。到大自然中寻觅、观赏和拍摄鸟类不仅能缓解人们日常紧张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也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发现鸟种新分布地点的机会。
鸟类的生存离不开它所栖息的环境。鸟类栖息地内的所有生物物种均是在不同程度上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生物多样性程度越高的环境内,所生存着的生物群落越趋于稳定,各个物种之间也能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我们保护受威胁物种也主要是通过保护其栖息地内的生物多样性来实现的。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鸟类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是非常敏感,也是十分脆弱的,因此可以将某些鸟类的数量动态作为监测环境质量的一种指标。已知某些迁徙鸟类可以携带禽流感病毒,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大规模的监测,掌握它们的迁飞路径、出现时间以及干扰因素,而且还需要了解这些候鸟与本地常见的留鸟以及家禽饲养场之间有无病原体交叉感染。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比通常更为开阔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鸟类。结合环境因素来认识不同栖息地内所生活的鸟类,会让我们对鸟类有更具体、深入的了解:既能通过生动的实例去理解诸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保护色、拟态、生态适应、生态趋同、合作繁殖、协同进化等科学问题,还可通过比较、联想、综合而达到更快、更多的认识和深入理解中国的鸟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基于上述考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图书公司委托我出面邀请当前国内最有影响的一批中青年鸟类学家来筹划和编写这部《中国野生鸟类》套书。这套图书计有《中国海洋与湿地鸟类》《中国草原与荒漠鸟类》《中国森林鸟类》和《中国青藏高原鸟类》共4卷,以繁、中、简三个级别分别介绍中国的1400多种鸟类的鉴别特征和相关知识以及研究进展等,并配以大量生动的野外照片和精心设计的手绘插图,以方便读者辨识鸟种和鸟类类群,更易于理解与之相关的一些科学问题,增加全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我相信将一部精美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普图书展现给广大读者,一定会吸引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更加关注自然,爱护鸟类,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并更积极地参与到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郑光美
郑光美(1932)
男,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动物学教学和鸟类学研究,在我国鸟类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工作,尤其在我国特产濒危雉类研究中成果显著。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鸟类学研究前线的研究者,主编或合编《普通动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鸟类学》等多种高校教材以及《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鸟类卷》等专著多部。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际鸟类学联合会(IOU)资深委员,世界雉类协会(WPA)理事长,世界雉类协会(WPA)副会长、中国分会主席、国际鹤类基金会(ICF)顾问、英国东方鸟类学会(OBC)荣誉会员、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鸟类学分会名誉理事长,《生物学通报》、《Chinese Birds》主编。
马志军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鸟类的迁徙停歇生态、栖息地生态以及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尤其是湿地生态系统受到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生态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已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担任《Ibis》、《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Avian Research》和《Ecological Research》等SCI收录刊物的副主编/编委。
陈水华
生态学博士,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鸟类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工作,近期研究方向和兴趣为城市鸟类生态学和海鸟生态学。由于在野生动物保护,尤其是中华凤头燕鸥保护方面的努力,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斯巴鲁关注生态贡献奖。 曾主编或与其他作者共同主编了《杭州野生动物图鉴》《中国的海鸥与燕鸥》《中国湿地水鸟》《杭州野鸟》等书籍。
中国海洋与湿地生态景观/1
中国辽阔而美丽的海洋/3
海洋定义/3
海洋环境特点/3
中国的海域、海岸线和海岛/8
中国富饶而多彩的湿地/19
湿地定义/19
湿地的分类/20
湿地的功能/22
中国湿地特点/26
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28
中国海洋与湿地鸟类及其对环境的适应/39
中国海洋鸟类及其对环境的适应/41
主要海鸟类群/41
中国的海鸟/45
海鸟对海洋环境的适应/48
中国湿地鸟类及其对环境的适应/61
主要湿地鸟类类群/61
湿地鸟类的适应性特征/64
湿地鸟类的迁徙/67
中国海洋与湿地鸟类的受胁与保护/71
中国海洋鸟类的受胁与保护/73
海鸟的受胁因素/73
海鸟的保护/75
中国海洋鸟类的主要栖息地与保护区/77
中国湿地鸟类的受胁与保护/89
湿地鸟类的受胁因素/89
湿地鸟类的保护/90
中国湿地鸟类的主要栖息地与保护区/92
中国海洋与湿地鸟类类群/109
潜鸟类/111
鸊鷉类/117
鹱类/125
信天翁类/133
海燕类/139
鹲类/143
鲣鸟类/147
鸬鹚类/155
军舰鸟类/163
鹈鹕类/169
鹭类/175
鳽类/201
鹮类/211
琵鹭类 /223
鹳类/233
红鹳类/247
雁鸭类/251
鹤类/345
秧鸡类/369
鸻鹬类/389
鸥类/469
燕鸥类/497
剪嘴鸥类/529
贼鸥类/533
海雀类/539
翠鸟类/545
海洋与湿地中的猛禽/555
盐沼雀形目鸟类/565
参考文献/584
中文名笔画索引/590
拉丁名索引/592
英文名索引/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