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欧与中国之间的精神连接,主体性是叶隽的关注所在。书中描述的,一方面是“授”者在欧陆的生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受”者的复杂情况。这两者为历史隔断,远在天边,近在咫尺,叶隽在全球“文化圈”的格局中探寻“异质”文化的关键功能,最终强调的是世界人文的价值共享。他发现,比起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等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易卜生不见得那么显赫,但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亲密关系,则有过之。世界文学的发展与传播固然离不开地缘政治,但与国力强盛不一定成正比,其影响更取决于精神与美学的内涵。在叶隽对于“北欧精神”及其中国接受的诠释中处处可见中心与边缘、政治与美学之间的张力,如他指出:“世界走向文化大同之路,恐怕未必仅应以政治国家或强势权力为标志,而是需要考虑文化多元与求和原则。相比较德国文化圈的相对强势,北欧因其政治分属多国,现实场域内的文化圈取势不强,但并不意味着它本身不具备竞争力。”
我和叶隽在台湾开会相识,学问上颇为投缘。他长于德国文学,我以中国文学为业,而如何把文学置于文化整体中加以研究,我们的兴趣相通。在《变创与渐常》那本书里他建构了“侨易学”,一种如何探究文学与文化移地易人而产生变体创格的理论。就我自己而言,在做了许多个案研究之后,觉得应当在理论上有所综合,但一时积习难改,因此我很佩服叶君的理论勇气。他的“侨易学”广证博引,结体宏伟,没有那种刻意造作的理论腔,不仅以实学为基础,且能善择各种外来理论,与中国往哲的精思睿智相生相发,这对我都有启发。另有一点,读理论文章常使人头晕或瞌睡,而叶隽的叙事文质彬彬,简达流畅,其中有他力求“清通洒脱”的一份自觉在,这也是令我心仪的地方。
2014年9月间我去北京开会,有幸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关于“侨易学”的小型研讨会,谈了些看法,后来整理成文,发表在《书城》上。叶隽很谦虚,示我其新作嘱我为序,我欣然应命。粗读之下,觉得胜义纷陈,有我感兴趣的问题,值得探讨,尽管至多是些补充和发挥,因此书出之以求教于叶隽及方家。
不妨插入新近由北欧带来的惊喜:1927年由上海影戏公司摄制的默片《盘丝洞》早已失传,前两年在挪威发现一部拷贝,在丹麦和荷兰被修复后,今年被送回中国,在电影界造成轰动。该片在当年乃商业巨片,票房爆顶,首次将《西游记》改编成电影,开古装片、神怪片之先河,艺术上也属上乘。此片在上海电影博物馆放映时,我也能一饱眼福,看到片中挪威字幕,想到这部电影片里片外的西游之旅,及其87年之后东归故土而被视作“无价之宝”,不由得感概系之。
谈起世界文学在现代中国,我们会掐指胜算,以主要国别计,如德国的歌德、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波特莱尔、俄国的托尔斯泰、美国的惠特曼等,一颗颗巨星闪烁,当然还有大大小小的行星,然而叶隽此书则专为北欧作家搭建舞台,展示其文学和文化的东渐之旅,对于戏剧、儿童文学和文学批评三个块面一一钩稽爬梳,让我们看到易卜生、安徒生和勃兰兑斯,方阵般屹立于舞台中央,即使置身于这些巨星之间,其亮度不遑多让。他们在中国擦出思想火花,激起创作的涟漪。自1918年胡适在《新青年》上组织“易卜生号”之后,娜拉几成“个人主义”代名词,引领女界解放潮流;民国以来域外文学女性不计其数,在社会效应上皆难以与娜拉比肩。卷入争论或影响到创作的,如鲁迅、郭沫若、茅盾、曹禺等纷纷披挂登场。自周作人首肯推安徒生以来,儿童文学成为独特的文学园地,其间有叶圣陶、赵景深等辛勤耕耘,而叶君健尽毕生心血完成安徒生童话全集翻译,如诗的篇什如《卖火柴的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衣》等脍炙人口,植入中国的童年记忆之中。至于勃兰兑斯的煌煌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经由韩侍桁、李长之的翻译为国人所知,向来被尊为文学史楷模,而在冯至、刘大杰等人那里北欧文学的专业学术谱系得以形成。
由这一长串杰出文士的名单足见北欧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分量。叶隽曾对日耳曼文学的中国接受史作过研究,然而当他在欧洲的文学版图中来看北欧文学的特殊地位及在中国所产生的不寻常效应,却含有新的问题意识。以丹麦、挪威、瑞典这北欧核心三国而言,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虽也同属广义日耳曼民族,但与处于中欧的德语国家明显有所差别。历史上在第九、十世纪以“海盗”著称,掠夺殖民,横行一时,然而进入近世,政治上难以与奥德争锋,反而韬光养晦,发扬本族文化之固有精神,并借鉴外来文化之精华,融会贯之,遂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如克尔凯郭尔、斯特林堡、易卜生、汉姆生、安徒生、勃兰兑斯等,散发出北欧特有的精神姿质。
对于北欧与中国之间的精神连接,主体性是叶隽的关注所在。书中描述的,一方面是“授”者在欧陆的生成,另一方面,更多更重要的,是“受”者的复杂情况。这两者为历史隔断,远在天边,近在咫尺,叶隽在全球“文化圈”的格局中探寻“异质”文化的关键功能,最终强调的是世界人文的价值共享。他发现,比起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等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易卜生不见得那么显赫,但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亲密关系,则有过之。世界文学的发展与传播固然离不开地缘政治,但与国力强盛不一定成正比,其影响更取决于精神与美学的内涵。在叶隽对于“北欧精神”及其中国接受的诠释中处处可见中心与边缘、政治与美学之间的张力,如他指出:“世界走向文化大同之路,恐怕未必仅应以政治国家或强势权力为标志,而是需要更多考虑文化多元与求和原则。相比较德国文化圈的相对强势,北欧因其政治分属多国,现实场域内的文化圈取势不强,但并不意味着它本身不具备竞争力。”
总序
序
第一章 从“向度变型”到“格义立型”
——作为现代中国知识资源的北欧文学之东渐侨易
一、作为日耳曼文化源起与分支的北欧一脉
二、现代中国之兼容并蓄:以北欧为中心
三、作为理论资源的侨易学观念细分:从“向度变型”到“格义立型”
四、理论思考与基本框架
上篇 文类意义与诗人巨像
第二章 易卜生戏剧该怎样理解?
——以胡适、鲁迅的讨论为中心
一、易卜生戏剧在西方戏剧史上的地位问题
——以刘大杰的评价为中心
二、从《易卜生号》到胡、鲁之争
——以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为中心
三、胡适、鲁迅的观念异同及其留学背景
——以留日学人之发凡起例为中心
四、易卜生的符号化功用
第三章 安徒生童话该怎样翻译?
——以周作人批评、叶圣陶创作与叶君健翻译为中心
一、安徒生童话能这样译吗?
——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的批评为中心的讨论
二、1920年代的安徒生译介与中国现代文化场中的“儿童文学镜像”
——以《安徒生号》为例
三、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的起点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小论》
四、童话创作的实践及其安徒生影响
——以叶圣陶为例
五、安徒生中国接受的翻译中介及其创化:叶君健的翻译史、文学史与交流史意义
六、日耳曼文化史谱系与“侨易新符”的意义
第四章 勃兰兑斯批评该怎样学习?
——以若干刊物与知识精英为线索
一、从“三子星座”到“三刊挺勃”
——《新青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的勃兰兑斯译介趋势
……
下篇 镜像、范式与资源(文学镜像、戏剧比较、德国资源)
第五章 “娜拉形变”与“妇女解放”
第六章 从“群鬼乱舞”到“诸家并起”
第七章 “德国原像”与“北欧精神”
第八章 结论:北欧精神之格义与现代中国知识精英的世界胸怀
附“中国知识”的北欧侨易及其资源价值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