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之前,《中国香文化》在齐鲁书社的大力支持下问世了。在当时资料匮乏、无先例可循的现实情况下,《中国香文化(典藏版)》比较详尽地梳理出了我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香文化(典藏版)》从香文化的发展史入手,寻觅支撑其不断延续的理论体系,以及香药、香具、诗词文章等香文化的基本内容,开启了我国香文化系统研究的历程。
10年之前,《中国香文化》在齐鲁书社的大力支持下问世了。在当时资料匮乏、无先例可循的现实情况下,本书比较详尽地梳理出了我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本书从香文化的发展史入手,寻觅支撑其不断延续的理论体系,以及香药、香具、诗词文章等香文化的基本内容,开启了我国香文化系统研究的历程。
香,在童年时,就进入了笔者的视野。那些经常到笔者老家的乡村古宅做客的老先生们,无论是聊天、品茗、读书,还是写写画画,总是有一炉香放在周边的香几或书案上,家中卧室里飘渺的香烟也始终不断。这一现象给当时并不知其用途,还在孩提时期的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不明其理,却不自觉地开始了认真的模仿,进而开始对那些能产生香气的草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顽皮的童年也做过许多的荒唐事。如在烧柴做饭时大量焚烧、糟蹋名贵香药,把黑黑的小块沉香当棋子送给小朋友,因此,也曾受过许多次至今记忆犹新的惩罚,但也由此获得了多位老先生从国学开蒙到香药知识以及传统经典的教授。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经典不再学习,老人们相继离世,家中许多香药耗尽,用香这一习惯也渐渐淡出了生活。但那好似时代穿越的童年生活,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也是受益一生的重要资源。
笔者对传统文化和香的重新认识与思考,始于20世纪70代初。童年时期先辈们播撒在心底的传统文化的种子经常出现发芽前的萌动,由此,工作之余,笔者开始了对传统经典的温习。尤其难得的是,当时的工作单位聚集了多位喜欢传统文化的前辈,给了笔者许多鼓励和支持。但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学习只能在夜深人静后偷偷地进行,否则可能招致大祸临头。当时的工作也与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笔者提供了继续学习和格物致知的机会。笔者在学习中更是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核心所在,坚定了为民族文化复兴奋斗一生的信心,对文化复兴的期盼之情也渐次加深。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从“物极必反,极则生变”的自然规律中,笔者突然感觉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文化的复兴时日渐至,或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开始。如何使中华文化落地成为文化中国,这才是文化复兴的意义所在。
中华文化在宋代达到巅峰之后开始逐步走向衰落,这是一个物极必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特别是进入明代以后,各种八股体系的出现逐步为国人带上了禁锢创造思维的枷锁,文化逐步变成表面娴雅光鲜,实则徒具其形的僵尸。没落的文化形式虽已经被时代无情地打碎,但数千年的根基犹存,只要雨露充沛的春天到来,在天地的运变中,必将产生既合于时代,又血脉相连的新体系。从此,为传统文化的再生,笔者开始了坚持不懈的探索。
再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 香文化史
1.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
2.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
3.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
4.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
5.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
6.香满红楼:广行于明清
第二章 香药
1.香药概述
2.我国早期的四大名香:兰、蕙、椒、桂
3.唐宋后的四大名香
4.传统和香中其他常用香药
第三章 香品
1.中国传统香
2.香品的种类
3.天然香与合成香
4.香品的鉴别
5.香品的使用
第四章 香具
1.香具的家族
2.香炉的样式
3.云烟缭绕的山海——博山炉
4.珠光宝色的传奇——宣德炉
第五章 文人与香
1.文人与香
2.文坛轶事
3.咏香诗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