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5卷·村庄类第14卷·华南区域第8卷)
定 价:498 元
丛书名: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6年基地重大项目“作为政策和理论依据的深度中国农村调查与研究”的成果之一本书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5版中国农村调查”的成果之一
- 作者:徐勇 邓大才 著
- 出版时间:2018/10/1
- ISBN:9787520128865
-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68
- 页码:672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中国农村调查?村庄调查报告类主要是以村庄为单位进行调查撰写的调查报告,以此了解我国不同类型的村庄形态及其变迁实态。第二辑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收录长江区域家户村庄的调查报告内容。通过考察村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及村庄政治形态与实态,展现村庄的历史发展变迁,深刻反映宗族村庄内部的整体性、共同性、秩序性、等级性特征。
总序【徐 勇】
凡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
村庄类分序【徐 勇】
聚围共护:边境贫弱小族的封闭与治理——赣南中寨村调查
第一章 中寨围的由来与沿革
第一节 陈氏的由来
一 陈氏血源与得姓
二 支系:颍川堂义门陈庄
三 流向:开宗河南,繁盛南方
第二节 中寨围的形成
一 杨宝公避祸逃至筠竹
二 仲清公因地迁居中寨
三 族人世代繁衍成围
第三节 中寨围的建制变迁及当下状况
一 建制中的中寨村与中寨围
二 当下中寨村现况
第二章 中寨围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地理特征
二 气候特征
三 水资源特征
四 土壤特征
第二节 居住格局
一 大聚居格局
二 祠堂:中寨围的中心
三 围屋:房支共建共居
四 神灵建筑
第三节 村落交通
一 “进城爬山坡,出门肩挑多”
二 村内“横巷”通达
第四节 中寨围自然实态
一 自然地理变化
二 交通环境改造
三 旧屋与新房
第三章 中寨围陈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产业结构
二 人、土地及其生产能力
三 宗族经营观念
第二节 产权
一 公堂田
二 公山
三 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
四 族人家户私有产权
五 公产与私产的变更
第三节 经营
一 宗族公共财产的经营
二 家户私有财产的经营
第四节 市场交换
一 围内交换
二 围外交换
三 集市圈与宗亲交往
第五节 分配
一 宗族共产的分配
二 房支共产的分配
三 家户私有财产的分配
四 赋税分配
第六节 消费
一 宗族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七节 继承
一 宗族共同财产的继承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
第八节 中寨围经济变迁
一 宗族共有产权的瓦解
二 公社所有:新的集体产权
三 陈氏宗族共有产权的重构
第九节 中寨围经济实态
一 经营
二 交换
三 分配
四 消费
第四章 中寨围陈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多姓杂居到单姓聚居
二 单户到宗族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家庭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因丧葬而需的老人会
二 族务委员会
三 临时性社会组织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围内陈氏族人交往
二 跨村陈氏宗亲间的交往
三 跨族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辈分分化
二 房支分化
三 社会地位分化
四 宗族对分化的应对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房支间的矛盾冲突
二 族人个体间的矛盾冲突
三 陈氏与外族的矛盾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宗族救济
二 族人互济
第八节 中寨围社会变迁
一 土地改革运动中的中寨围
二 集体化时期的中寨围
三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寨围
第九节 中寨围社会实态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社会组织
四 社会交往
五 社会保障
第五章 中寨围陈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文化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崇拜
第二节 文化习俗
一 婚嫁习俗
二 丧葬习俗
三 节庆习俗
四 打醮请神
第三节 文化教育
一 崇文重教
二 教育方式
三 宗族教育资助
第四节 中寨围文化变迁
一 陈氏宗族文化的瓦解
二 宗族建筑与文本的重修
三 祭拜活动的重兴与变化
第五节 中寨围文化实态
一 跨省杨宝公后裔合修族谱
二 清明房支集体祭祖
三 宗族教育基金计划
第六章 中寨围陈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主体
一 族权与族权主体
二 家户治理主体:家长
三 社会权力主体:绅耆
四 国家权力主体
第二节 治理内容
一 族内公务
二 家内事务及其处决权
三 国家事务
第三节 治理规则
一 陈氏宗族祖训
二 族定家法
三 国法与宗族
第四节 治理方式
一 正面与反面教导
二 宗族对族人的激励方式
三 族内惩罚方式
第五节 中寨围治理变迁
第六节 中寨围治理实态
一 行政村村“两委”治理
二 陈氏宗族治理
三 治理关系
中寨村调查小记
中寨村调查日记
循规而治:金鳌江氏的传承与变迁——皖南江村调查
第一章 江村江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江氏的由来与迁徙
一 江氏源流史考
二 迁徙路线
第二节 济阳江氏金鳌派的繁衍
一 济阳江氏源流
二 江韶卜居金鳌
第三节 江村的建制变迁
第四节 江村当下概况
第二章 江村江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区位与地势
二 气候与土壤
三 河流与水口
四 交通运输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神秘的风水之说
二 民居与神居
第三节 江村自然变迁与实态
一 自然观的变化
二 交通概况
三 民居布局
第三章 江村江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亦农亦商
二 垦佃结合
三 精耕细作
四 从“小杭州”到“破山村”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同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三 产权变更
第三节 经营
宗族共同财产的经营
二 家庭私产的经营
三 合作经营普遍存在
第四节 交换
一 族内交换
二 族外交换
第五节 产业
一 租佃为主的农业生产
二 借贷为主的商业活动
三 家庭作坊的手工业
第六节 分配
一 族内分配
二 家内分配
三 赋税分配
第七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八节 财产继承
一 共同财产的继承
二 家庭财产的重新分配
第九节 江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
第十节 江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
二 经营
三 村庄商业
四 农户收入与消费
第四章 江村江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情况
二 人口与世系繁衍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男女有别
二 婚姻
三 家庭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看青会
二 老人会
第四节 社会交往与冲突
一 族内交往与冲突
二 族外交往与冲突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辈分分化
二 财富分化
三 职业分化
第六节 社会保障
一 宗族救济
二 宗族庇护
三 族外保护
第七节 江村社会变迁与实态
一 社会结构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交往
四 社会分化
五 社会保障
第五章 江村江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第二节 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第三节 文化习俗
一 婚丧习俗
二 节日习俗
第四节 文化教育
一 蒙规与教化
二 重教兴学
第五节 江村文化变迁与实态
一 宗族文化的消逝
二 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 教育变迁与现况
四 文化习俗的变迁
第六章 江村江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政权建设概况
二 宗族治理概况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宗族治理主体
二 宗族组织治理主体
三 国家治理主体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
二 房支公共事务
三 家庭事务
四 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家训
二 国法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决策与参与
二 管理与监督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激励
二 惩罚
三 “神灵”引导
第七节 江村治理变迁与实态
一 治理主体
二 治理内容
三 治理规则
四 治理过程
附件1 济阳江氏金鳌派第20世开基祖江韶至第33世繁衍世系图
附件2 江氏家训
江村调查小记
江村调查日记
内聚外联:多姓共居宗族的融合与兴盛——粤北黄龙湖村调查
第一章 戴姓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戴氏的由来与迁徙
一 源于黄帝,始于宋国
二 因仕南迁,云游至闽
第二节 黄龙戴氏的繁衍
一 开基田头,定居黄龙
二 聚族而居,十代千口
第三节 黄龙湖村的建制变迁
一 1949年之前的建制
二 1949年之后的建制
第四节 黄龙湖村的当下概况
第二章 黄龙湖村戴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地理特征
二 气候特征
三 水源情况
四 自然灾害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祖宗建筑:规模相异、功能相似的祖堂
二 人居建筑:凝聚宗族共同愿景的围屋
三 神灵建筑:承载族人精神寄托的神龛与神庙
第三节 黄龙湖村的自然实态
一 农业生产
二 作物种植
三 村庄基础设施
第三章 黄龙湖村戴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经济资源
二 产业情况
第二节 产权
一 族内共同产权占有
二 私人产权占有
第三节 经营
一 族产的经营
二 家庭独立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交换
一 族内交换
二 族外交换
第五节 分配
一 族产分配
二 家产分配
第六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七节 财产继承
一 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
第八节 黄龙湖村经济变迁
一 土地改革运动后的经济概况
二 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概况
第九节 黄龙湖村经济实态
一 土地占有情况
二 自然资源占有情况
三 农户的收入情况
四 农业税费与补贴情况
五 芳心村商业与农村金融
第四章 黄龙湖村戴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围屋形成的宗族社会
二 戴氏后人繁衍与继续迁徙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家庭关系
四 邻里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四世会
二 睦仓会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缘分化
二 房支分化
三 财富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内冲突
二 族外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族内保障
二 族内庇护
第八节 黄龙湖村社会变迁
一 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宗族社会
二 集体化时期的宗族社会
三 改革开放之后的宗族社会
第九节 黄龙湖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交往
四 社会保障
第五章 黄龙湖村戴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崇拜
第二节 观念
一 尊卑有序
二 光宗耀祖
第三节 文化习俗
一 生活习俗
二 节庆习俗
第四节 文化娱乐
一 文化活动
二 娱乐活动
第五节 文化教育
一 私塾学校
二 清末至1949年戴氏族人的教育
第六节 黄龙湖村文化变迁
一 宗族文化受到冲击
二 宗族文化的复兴
第七节 黄龙湖村文化实态
一 祠堂现状
二 祭祖和扫墓
三 红白喜事
四 文化活动
五 教育
第六章 黄龙湖村戴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政权建设概况
二 族内治理概况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以族长为主的单一治理
二 以宗族组织为主的多元治理
三 国家政权与族权的关系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
三 家庭内公共事务
四 国家性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祖训
三 国法与族规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族内事务的决策
二 族内事务的参与
三 族内事务的监督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软性治理方式
二 暴力惩罚方式
三 德化激励
四 善行奖励
五 官府管理方式
第七节 芳心行政村治理变迁
一 集体化时期的芳心村治理
二 村民自治时期的芳心村治理
第八节 芳心行政村治理实态
一 治理主体
二 治理规则
黄龙湖村调查小记
黄龙湖村调查日记(节选)
本卷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