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晚年所着的笔记体综合性科学巨着。全书二十六卷十七门,涉及天文、历法、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农业、医药、工程技术、冶金、建筑等多种学科,反映了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元刊梦溪笔谈(套装共6册)》因记载了世界上*早的活字印刷术工艺过程而在国际上影响深远,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译本。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其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被世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元大德九年茶陵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梦溪笔谈》,是目前所知存世*古的版本。
《元刊梦溪笔谈(套装共6册)》开本宏大而版框甚小,采用蝴蝶装,镑刻刀法娴熟,刷印精美,独具风格。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五年以珂罗版工艺将其原样少量复制,今又采用传统雕版技法进行纯手工影刻,并以安徽泾县手工宣纸刷印,装帧形式依然沿用蝴蝶装,古朴典雅。值此文物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之际,特推出朱印典藏版,限量编号发行,以飨广大书友。
元大德九年陈仁子茶陵东山书院刻本《梦溪笔谈》,旧为香港陈清华插架之物。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氏为筹集移居美国款项,欲将一批珍贵藏品出让。我们知悉后,报告上级领导,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于一九六五年将这批藏。叩购回,入藏于北京图书馆(今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因此书乃《梦溪笔谈》现存最早刻本,又别具风格,由文物出版社用珂罗版印行。
元大德九年陈仁子茶陵东山书院刻本《梦溪笔谈》,卷端题名为《古迂陈氏家藏梦溪笔谈》,凡二十六卷,宋沈括撰。框高十五·五厘米,宽十,一厘米。每半叶十行,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边。
沈括生于一〇三一年,卒于一〇九五年。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一人‘嘉佑八年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提举司天监,改制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仪器,招卫朴造《奉元历》。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熙宁八年出使辽国。后知延州(今属陕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北宋将领徐禧在夏、银、宥三州交界处筑永乐城,又称银川砦(今陕西米脂县西),并屯兵戍守。西夏闻之,甚感威胁,遂派三十万大军前往攻取。时正知延州的沈括,因驰援受阻,致使永乐城失陷,因于北宋元丰五年连累坐贬均州团练副使,徙秀州’后退居润州,筑梦溪园以居。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着。又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于梦溪园。梦溪园在润州(今镇江),故知《梦溪笔谈》完成在今之镇江。
《梦溪笔谈》最早的刻本当是三十卷本,内容也比今本要多。这一点可从明万历间陈继儒、沈德先辑刻《汇秘笈》本《补笔谈》加以推知。《补笔谈》是沈括写完《笔谈》后的补稿,其编排则注明所补为《笔谈》第几卷。从第二卷补起,一直补到第三十卷为止,足证《梦溪笔谈》的最初刻本是三十卷本‘现在通行的二十六卷本,在北宋末年,至迟到南宋初年也已经流行。完成于南宋初期的《郡斋读书志》着录《梦溪笔谈》,即为二十六卷十七日,可见《摹,瞋幸苡》在宋代即有两个系统的本子在流传,只是三十卷本历久散佚,而二十六卷本则因宋、元、明、清递有刊刻而流传至今。
传世的宋刻二十六卷本《梦溪笔谈》,最早传本当推南宋孝宗乾道二年扬州州学刻本:扬州与镇江相距很近,故扬州州学先予梓行,卷末有“左迪功郎充扬州州学教授汤修年跋”可证。惜此本今亦失传。因而《笔谈》之最早刻本便为此元大德九年陈仁子茶陵东山书院刻本。此本乃据乾道本重刊,故宋本原貌借此犹可窥见一斑。
陈仁子,号古迂,衡州茶陵(今属湖南)人。博学好古。南宋度宗咸淳十年举漕试第一。入元不仕,营别墅于东山,号为东山书院,专事讲学与刻书。此书开本宏朗,而版心极小,别具风格。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言:“书院之刻有三善焉。山长无事而勤于校雠,一也;不惜费而工精,二也;板不贮官而易印行,三也。”今观此书可谓三善皆备,为元代书院刻书之杰作,洵为珍贵。
今文物出版社携手杨州郁氏覆刊元大德九年陈仁子茶陵东山书院本《蓐虞幸诙》。审其刀法,可谓“刀头具眼,指节通灵,一丝半发,全依削链之神,得手应心,曲尽断轮之妙”(明李克恭《十竹斋笺谱叙》)。值此书即将行世之际,他们辗转委托翁连溪君问序于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