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环境工程(2版)再版前言:
《装备环境工程》自2011年3月初版发行后,先后在军械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军地院校,兵器工业第59所、203所等研究机构,以及北京军区、南京军区等部队用于相关专业教学、岗位培训和技术参考,并于2012年获总装备部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使我们备受鼓舞。不少兄弟单位的有关领导、专家乃至学生就本书的系统、内容、习题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这使我们受益匪浅。在此,我们谨向所有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2013年12月,《装备环境工程》被列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项目。根据立项要求和评审专家的意见,结合三年来的教学实践及本领域研究进展情况,我们对该书进行了修订。主要修改情况如下:
(1)对书中涉及的某些基本概念与知识,如装备环境工程、装备环境仿真等,作了更深入的分析与论述;
(2)结合科研进展及学术前沿,如装备防护技术、环境试验方法等,补充了应用实例和最新研究成果;
(3)对一些在目前所起作用不大的内容,予以删除;
(4)各章中都增加了习题。
此次修订,由宣兆龙统稿。其中,第1、3、5章由宣兆龙执笔;第2章由安振涛、吴雪艳执笔;第4章由高欣宝、李天鹏执笔;第6章由段志强、张倩执笔;第7章由武洪文、傅孝忠执笔。修订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的有关著作、资料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以期内容更加充实完善,在此向文献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成书仓促,疏误在所难免,切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利今后提高。
作者
2015年1月于石家庄
前言
装备是部队训练和作战的物质基础,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的储存、运输、使用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其自身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也就必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装备环境”系统的研究一直是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研究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
装备环境工程着眼于装备作战及保障,落脚于装备运用环境。环境对武器装备的影响问题是随着武器装备的进步和作战样式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众所周知,在冷兵器时代,环境对武器装备的使用基本上没有影响;热兵器时代,虽然环境对武器装备的作战性能有影响,但是在兵器制造过程中也基本上没有考虑环境适应性等相关问题;而在机械化兵器时代,则开始考虑武器装备的环境适应性问题;到了信息化时代,武器装备的发展呈现出技术先进性与系统复杂性,同时武器系统与运用环境的关系也空前密切。在信息化时代,环境对装备的影响已不仅是安全储存和正常使用的问题,而更加重要的是在正常使用的环境范围内具有不同的作战效果和效益,环境已成为影响武器装备实战性能、衡量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全面开展装备运用环境的效应分析、质量评估,以及试验方法、防护技术、适应性论证和模拟仿真等就显得尤为必要。近年来,上述研究内容经过逐步发展完善,业已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方向——装备环境工程。本书旨在从环境出发,系统阐述装备环境工程的体系内涵、基本内容、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初步构建装备环境工程的内容体系,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并促进装备环境工程研究的发展、深化和融合。
全书共分为7章。第1章概述装备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沿革及内容体系;第2章介绍大气环境、力学环境、电磁环境对武器装备的作用效应;第3章介绍装备环境评价的基本方法及应用;第4章介绍环境试验的程序、方法及典型环境试验技术;第5章分别针对大气、力学、电磁环境,介绍装备防潮防护、缓冲包装防护、电磁屏蔽防护等装备防护技术;第6章介绍装备环境适应性的概念、要求、论证要求及评价方法;第7章介绍仿真技术及其在装备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装备环境工程(第2版)
全书由宣兆龙、易建政统稿。其中,第1~3、5章由宣兆龙执笔;第4章由高欣宝执笔;第6章由易建政执笔;第7章由李天鹏、段志强执笔;安振涛、傅孝忠、戴祥军、李德鹏、张倩、贾英江参与了本书部分章节的编写、修订。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的有关著作、资料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在此向文献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0年12月于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