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梳理我国建国以来和美国20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变迁历程,考察效率诉求和公平诉求的成因与实现方式,揭示效率与公平之间冲突与协同的辩证关系,分析国家与个体、精英化与大众化、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内在决定作用,据此提出刚柔相济、松紧有序、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毽子型”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研究有参考价值,对理解、把握和改进教育实践亦有裨益。
龙安邦(1983-),广西博白人,2013年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任教,2015-1017年在华南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就职于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原理、教师教育学。主持省部级课题两项,在《教育学报》《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一)社会的效率与公平
(二)教育的效率与公平
(三)课程的效率与公平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效率与公平
一 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及关系
(一)效率
(二)公平
(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效率的含义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公平的含义
第二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历史考察
一 我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1950-1957年:效率取向
(二)1958-1976年:公平取向
(三)1977-1985年:效率取向
(四)1986-2000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五)2001年以来:公平取向
(六)小结
二 20世纪以来美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公平取向
(二)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效率取向
(三)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公平取向
(四)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五)小结
……
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效率诉求的形成与实现
第四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公平诉求的形成与实现
第五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冲突与协同
结语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往何处去?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