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已100年。时间久远了,历史的痕迹有的慢慢地被磨平,有的才刚刚显现出来……《失落的勋章:*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劳工》正是描述这些显现痕迹的一本书。书以写实油画为叙事主线,根据历史史实,在字里画间将一战中国劳工历史做了一次简略重现。这些参战的中国劳工,大多是当时中国*底层的人群。他们无知无识、懵懵懂懂地来到陌生的欧洲大陆,战争的中心,承担着为战争提供后勤支持的繁重工作,并在困顿和苦难中向西方社会展示了中国人优秀的品质:乐观、坚韧、忠诚、勇敢。这些参战华工对于一战协约国的胜利有着其特定的贡献。同时他们也对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丝丝缕缕的影响,如随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规模性民间教育的兴起,苏维埃红色军团……
一战由于中国当时特定的国际地位和国内情势,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实质上未有军事力量的介入。而在战争过程中,北洋政府出于战争投机的考虑私下默许了中国以劳工代兵的需求。也正因此,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在欧洲正面战场上无军事参与,一方面由于中国劳工在实际上存在的金钱雇佣关系,国内对一战的研究多集中研究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关系,而一战中中国劳工所扮演的角色也多被疏忽。近年来,一是由于一战百年和一战结束百年的各类纪念活动,以及新形式下世界格局的变动,引发了世界对一战的种种关注,一战中中国劳工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首次被清晰完整地摆在了台面上。国际上各种纪念活动以及华工陵墓的修建,都代表着国际上相关国从*初的回避、刻意隐瞒转变为现在的公开的认可。同时国内对一战华工的研究也开始深入,不再局限于华工的参与范围,而是将研究延展到了华工对于一战之后的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比如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发展,苏维埃政府建立过程中的中坚力量红色兵团,以及中国民间教育的兴起等。虽然学术界这两年来对于一战中华工的研究已经小有规模,但是对于大众来说华工仍然是被遗忘的群体。所以我们希望这本通俗易懂的画册能向大众普及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缘由和背后所蕴含的牺牲、奉献,让这些饱经苦难的一战华工们被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了解他们为自己国家历史发展、世界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让他们失落的勋章被一点一点地找回来!
2018年12月中国青岛建立一战博物馆
2017年中国威海开始筹建一战华工纪念馆
2017年年底英国非官方宣布一战华工纪念碑2019年的建立
2018年英国、法国、比利时各地华工纪念活动
2017年中央13频道的中国华工专题片
2017年BBC专题纪录片《中国劳工兵团》选题内容:选择一战华工主要事件内容为主线,以临摹旧资料照片为载体,完整叙述了中国一战劳工从招聘、出发赴欧、旅途经历、劳工营生活、战场经历,到战后生活的过程。内容没有局限于战争过程和主事件,还对当时的中国政府和国际局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同时也对劳工们的私人情绪和时间进行了描述,赋予整个选题更多的情感和情绪。
序
一战华工,他们应该被历史铭记
今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年,读了李刚先生送来的纪念一战华工画稿《失落的勋章》,掩卷思之,感触良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长期以来都不是中国社会和舆论场上热衷的话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崩溃,新生的民国政治纷争不断,国力羸弱,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下兵连祸结,人民困苦不堪。1914年爆发的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不义之战,主要战场一直在遥远的欧洲,因此当时的中国人都称之为欧战。一战本来也没中国什么事,中国无力、更无心要去参与瓜分世界,最终加入战事、与虎狼为伍,也是北洋政府的投机心态作祟,最后身为战胜国却遭屈辱对待,使得这个时期成为中国社会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而痛苦的记忆。
然而,从严肃的历史研究角度出发,一战及中国的参战,对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战争开始及前期,中国宣布和保持了中立,打算置身事外,但是战至中期,英、法等协约国资源消耗过度,特别是人员损失过重,难以支撑,除了到其殖民地、附属国搜刮各种战争资源外,还将目光瞄向了其拥有广大势力范围和深厚联系的半殖民地中国,刻意打起了中国丰富人力资源的主意。北洋政府及其内部各派系主要为英法美等西方列强的代理人,对其主子的要求不能不答应,当然也想借机谋得战胜国身份,为其政权捞取一些利益,增加未来在西方列强面前讨价还价的资本,但碍于中立国地位以及对战争胜负的不确定,于是北洋政府采取了机会主义的以工代兵策略:不正式参战,不派遣军队,只派出劳工;招募劳工表面上不由政府操办,而是成立民营公司进行;合约规定劳工不到前线参加战场行动,只进行后勤支援和后方工作;不公开宣扬,秘密派遣;对劳工权益也有明文规定。就这样,从1916年底到战争末期,从山东、河北、浙江等地共招募了约14万名劳工,飘洋过海,甚至绕道加拿大,横穿北美大陆,最后到达西线战场的法国、比利时。及至战争后期的1917年8月,形势逐渐明朗,北洋政府正式加入英法协约国集团,向德奥土同盟国宣战,并最终成为战胜国。北洋政府参加一战,其实并未派出一兵一卒,更未实际作战,如果说其战胜国地位的获得并非完全浪得虚名,实端赖这14万名中国劳工在欧洲西线战场及后方的辛劳、血汗和牺牲。
这些参战的华人劳工,都是当时中国最底层的人群,绝大多数还是文盲。他们赴欧前长年只生活在出生地周围很小的范围,不少人连当地县城都没有去过,更不要说万里之外的欧洲,对西方文明、对一战、对外交、对政治更是一无所知。就他们自身而言,加入劳工团的意图极其简单:挣钱养家糊口。他们无知无识、懵懵懂懂地来到陌生的欧洲大陆,战争的中心,承担着为战争提供后勤支持的繁重工作,并在困顿和苦难中向西方社会展示了中国人优秀的品质:乐观、坚韧、忠诚、勇敢。但是,华工是白人眼中的有色人种,他们整体上是受歧视的,他们的遭遇是不幸甚至悲惨的,除了在营地像物品一样被集体管理外,还经常遭受虐待、毒打,得不到任何尊严,不少人不堪忍受,积郁成疾,精神失常,甚至因此丧命。英法军方还违反合约,驱使华工直接进入战场,从事挖战壕、清理战场、掩埋尸体等工作,他们没有任何防护,经常直接面对德军枪炮、坦克、飞机扫射、轰炸,遭受了重大牺牲。战争结束后,华工仍留在战场进行清理,仍有不少人死于遗留炸弹、地雷的爆炸。整个战争期间,华工死亡、失踪约达2万人。一战中协约国的胜利,谁能否定这些参战华工的贡献?但英法等国很长时间的刻意忽略,导致了这些参战华工历史的遗失。
战争结束后,中国首次得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中国社会各界曾经对和会寄予某种期望:他们并不奢望和英法美日等列强一起分赃,只希望收回本属于自己的权益,稍稍改变自己自近代以来的长期屈辱地位,成为世界各民族平等的一员。但是,就这么一点再正当合理不过的愿望也被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们粉碎了。实际上,早在战争初期,日本就盯上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界和特权,并与英国签订了秘密协议,其后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巴黎和会则准备正式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的战胜国地位不仅不能为中国夺回自己固有的权利,这些国权反而在和会上继续公开被转让,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屈辱感因此而格外强烈。也正是因为这次危机的深重,因为中国社会各界对西方战胜国及其伪善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文明说教的绝望,因为全民族的义愤,才有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才使得中国的先进分子迅速觉醒起来,转向并接受了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有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参战华工们的奉献、牺牲不仅使中国获得一战战胜国地位,他们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中也不是局外人。还在法国时,他们就组织了浩大的游行示威,以积极呼应国内的五四运动;回国后,不少华工又成为新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成员,并积极组织工会,举行罢工、游行,争取自己的权益;有的人最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人民革命继续奉献牺牲;留在法国的一些华工则直接奔赴苏俄,甚至参加了后来的西班牙内战,从事国际革命。今天,不仅中国人民,全世界都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短短九十多年时间,中国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正在满怀信心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百年沉沦,百年奋斗,百年辉煌。虎踞龙盘今胜夕,天翻地覆慨而慷。谁能说参战华工没有影响中国历史?!
《失落的勋章》画册策划人李刚先生,我之前并不认识。本书责编侯新鹏强烈向我推荐了他,我们见面长谈了一次,了解了他个人不惜花费巨资延聘画师、用时一年多画成此书的考虑,深为感动。李刚说:我做此事完全不为赚钱。拼了命做它,就是想用简简单单的画和话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知道他们的付出、血泪和贡献!他们真的真的不应该被遗忘! 我不是艺术家,无从评论这些画作技巧的优劣,但从叙事的角度而言,这本册子成功了:言简意繁,以画传情。也感动于李刚先生的这份信念和执着,我们出版了这部篇幅并不大的画册,算是为李刚先生圆了梦。我也与李刚先生有同样强烈的感受:一战中的华工,尽管他们每个个体的身份地位卑微,他们作为劳工赴欧的意图也谈不上高尚,但他们的辛劳、血汗与牺牲却不是无意义的!他们参与创造了历史,即便是主观无意,也应该被历史铭记!
章少红(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
2018年10月于干面胡同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