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应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手段,通过对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检测,准确、及时、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环境监测介质对象不同,环境监测实验主要内容体系包括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和物理性污染监测等。本教材内容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基础知识、各类介质对象(水、大气、土壤及生物、噪声等)监测方法、环境监测实验复习题。
《环境监测实验》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实验教学和学习参考书,还可供从事环境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科研工作人员、工程设计人员以及环境监测站等相关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环境监测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用书。本教材特点:(1)本教材依托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新建本科校企“双螺旋递进式”培养工程人才机制研究(15JDGC021)研究项目,是编者在多年的环境监测实验实践教学与改革经验基础上编写的,实验内容详尽、可操作性强,内容涵盖面宽,实验项目齐全。每一个实验项目都详细介绍了多种测定方法,不同学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验室条件选择测定方法。
(2)为了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环境监测实验》最后增加了综合设计实验。既考虑实验内容的广泛性,实验能力训练的多样性,循序渐进,又考虑了综合设计、应用创新能力的训练,达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行。
(3)本教材除了每个实验项目给出实验思考题,最后还增加了综合复习题,并附上每个实验思考题的答案,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各个实验,为学生平时考试和考研复习提供了便利。
环境监测实验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是环境工程门类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实践与技术方法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并能在环境工程中应用;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包括污染源调查、布点和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及方案实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监测实验技能,掌握水处理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和固体废弃物处置等领域涉及的监测和评价;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精密实验仪器的技能。
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应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手段,通过对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检测,准确、及时、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环境监测介质对象不同,环境监测实验主要内容体系包括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和物理性污染监测等。本教材内容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基础知识、各类介质对象(水、大气、土壤及生物、噪声等)监测方法、环境监测实验复习题。
本书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实验教学和学习参考书,还可供从事环境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科研工作人员、工程设计人员以及环境监测站等相关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环境监测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用书。本教材特点:(1)本教材依托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新建本科校企“双螺旋递进式”培养工程人才机制研究(15JDGC021)研究项目,是编者在多年的环境监测实验实践教学与改革经验基础上编写的,实验内容详尽、可操作性强,内容涵盖面宽,实验项目齐全。每一个实验项目都详细介绍了多种测定方法,不同学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验室条件选择测定方法。
(2)为了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本书最后增加了综合设计实验。既考虑实验内容的广泛性,实验能力训练的多样性,循序渐进,又考虑了综合设计、应用创新能力的训练,达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行。
(3)本教材除了每个实验项目给出实验思考题,最后还增加了综合复习题,并附上每个实验思考题的答案,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各个实验,为学生平时考试和考研复习提供了便利。
本书由多年从事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张存兰、商书波主编,德州学院张秀玲教授、辛炳炜教授、李洪亮教授以及兰州大学陈强教授等主审,王芳、王爱丽等参加了部分编写工作,书中插图由王芳绘制。此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德州市环境类相关企业的支持,并有多年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德州市环境监测站高级工程师刘洪燕及德州上实环境(德州)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强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化学化工学院其他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环境监测实验的目标、任务与要求
笫二节 实验室安全
第三节 环境监测实验室规则
第四节 实验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第五节 玻璃器皿的洗涤与干燥
第二章 水污染监测
实验一 水中悬浮固体的测定
实验二 水质色度的测定
实验三 水质浊度的测定
实验四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实验五 水中铬的测定
实验六 水中氨氮的测定
实验七 水中亚硝酸盐氯的测定
实验八 水中硝酸盐氯的测定
实验九 水中总磷的测定
实验十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实验十一 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实验十二 水中挥发酚的测定
实验十三 水中苯系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十四 水中油的测定
实验十五 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第三章 大气污染监测
实验十六 二氧化硫的测定
实验十七 氯氧化物的测定
实验十八 甲醛的测定
实验十九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实验二十 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的测定
第四章 土壤及生物污染监测
实验二十一 土壤中氟的测定
实验二十二 土壤中铜、锌、镉的测定
实验二十三 水中总大肠杆菌的测定
实验二十四 废水细菌总数的测定
第五章 物理性污染监测
实验二十五 环境噪声监测
第六章 综合设计实验
实验二十六 校园人工湖水质监测
实验二十七校园空气质量监测
附录
附录1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附录2 环境监测实验综合复习题
附录3 环境监测实验综合复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4 原子量表
附录5 化学试剂等级对照表
附录6 常用酸碱试剂的浓度
附录7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附表8 中国现行的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限值
附录9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选配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