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演义》是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丛书中五代十国部分。本书共六十回,真实再现了分裂动荡局势下兵强马壮者为天子这一政权更替游戏规则。作者笔下描摹的不仅是这一时期的纷纷乱象,更旨在揭示其根源,并以史家的见地联系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社会现实,正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全书张弛有度,自批自评,妙趣横生,集文学性与史学性于一体,不但可以作为一般的休闲读物,也可以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参考书。此外本版特对原著部分内容做了白话改译,较其他版本更适合青少年阅读。
读者可以从《五代史演义》中感受到从唐末到宋初五十年间的风云际会、暗流涌动。
《五代史演义》集文学性与知识性于一体。
本版特对原著
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
风靡海内外,累计销量超1000万册!
民国时期精心挑选的学生课外补充读物!
著名史学家柴德赓强烈推荐!
*列给儿子毛岸英的必读书!
系统学习中国历史的入门读本!
以轶闻为纬,既有《三国演义》式的血肉丰满;以正史为经,更有《资治通鉴》式的确凿严谨。
现代白话版,译者刘子儒深得蔡东藩精髓,文笔流畅,史学功底扎实!
读者可以从《五代史演义中》中感受到从唐末到宋初五十年间的风云际会、暗流涌动。《五代史演义》集文学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本版特对原著部分内容做了白话改译,较其他版本更适合青少年阅读。读历史即是读人心。《五代史演义》对当代人仍有强烈的启示作用如何抓住机遇?如何从逆境中崛起?如何步步为营地成就大业?如何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自保? ……
自序
读史读到五代这一段,让人不禁扼腕叹息:中国五千年来,各种乱世,没有比五代还乱的。
在这一代,天昏地暗,贤才遁隐;掌权者不作为,奸雄贼寇横行天下。狡诈之徒当权,祸乱世间;他们一旦得志,就恣意妄为。君不君,臣不臣,三纲五常崩毁无遗,基本的伦理道德也丧失殆尽。有的人为了得势选择铤而走险,甚至去和蛮夷外族结亲,认贼作父。为了权势,有些父子骨肉也能互相残杀。
天子之位就像是下棋一样你争我夺,国家就像驿站似的轮流做主。在这样的大势之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尸横遍野,那些争权夺利的人对这一切根本不在乎。天下至此,是天意还是人为?哪一代能乱成这样?
我们可以掐指数一数,五个朝代共历时五十三年,国都从汴京迁到洛阳,有过十三位皇帝,换了八个姓。在华夏大地之上,这一时期先后建立了十个国家,这还没算上后梁和后唐时期的外族鲜卑氏建立的后燕。同时,西北方的辽国也一直存在,与华夏各朝对抗。历代史学家因为它是外族政权而将其视为蛮夷。辽国虽然是蛮夷之邦,但是像五代时期诸国这样,没有礼义廉耻,与蛮夷又有什么分别呢?甚至还不如他们吧?
宋代薛居正编撰的《五代史》共一百五十卷,详细地记录了五代这一段的历史,但文笔不甚高明。后来欧阳修在他的基础上,去繁存简,最终成书七十四卷。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增添删减都恰到好处,内容严谨体例规则,既陈述罗列了那些奸臣逆子的罪状,又树立了世道人心的标杆。后世有人诟病欧阳修版的五代史太过简洁,不如薛居正版的渊博详尽,我觉得是误解。其他关于五代史的作品还有王溥的《五代会要》,陶岳的《五代史补》,尹洙的《五代春秋》,袁枢的《五代纪事本末》,以及路振的《九国志》,刘恕的《十国纪年》,吴任臣的《十国春秋》等书。这些作品大多是稽考民间传说遗闻,整体质量上,都不如《新五代史》。
孔圣人著了《春秋》,让乱臣贼子们都心怀畏惧;欧阳修作《新五代史》的意义,基本上亦是如此。
我之前所编撰的唐、宋两代的通俗演义,已经交付出版社印制发行了;而五代史尤其特殊性,其在唐、宋之间是承上启下的,因此有必要做一番讲述,以满足读者对了解这段历史的渴望。在这部书的撰写过程中,我查阅了各类史书典籍,效仿欧阳修的写史原则不敢虚构历史,也不敢背离史实。以我粗陋杂乱的文辞,来彰显欧阳文忠公著史的精深旨意,希望当世的贤才们不要讥笑我的拙劣仿效。关于五代史,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五代的天下大乱,祸根在于唐代的藩镇制度。藩镇的弊病没能解决,结果就愈演愈烈,才有了五代的乱世。
五代到现在已经过了上千年,但当今天下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各霸一方,争端四起,全国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命如蝼蚁,与五代五十多年的乱世何其相似?此外纲常凌替,道德崩坏,内政混乱,外侮更甚,也是与五代相同而令人慨叹之处。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如果能从治乱兴衰的史事中总结出道理作为借鉴,或许能让多灾多难的中国,摆脱灾祸走向繁荣,而不像五代那样动荡纷争五十余年。于书成之际写下这篇序。
中华民国十二年三月
古越蔡东藩
识于临江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