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的特殊身份外国新闻媒体人,以其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亲自见证了中国这场反法西斯侵略的全过程。在中国的北平、天津、武汉、南京、广州、重庆等各大城市,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高涨的反日情绪和各种形式的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在中国战场上,亲眼目睹抗日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从而始终坚信,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终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并从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行动和思想中认识到一个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上的真正胜利,也就不可能有新中国。
本书是作者以90耄耋高龄,以1937至1945年间在中国战场上撰写的通讯报道和回忆为基础重新编写的一本书,内容丰富、文笔生动,既有对指挥敌后斗争的中共领导人*、朱德、周恩来,以及抗战中的宋庆龄等重要人物的采访和描写,也有对许许多多小人物的叙述和描写;既描写了国民党正规军在台儿庄取得的胜利,也有对国民党从南京撤退、广州陷落的极度不满,更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对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讴歌。因此,具有较强的历史真实感,以及较强的可读性。
总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北京出版集团出版国际名人看中国丛书,不仅是系统全面地介绍和纪念为建立新中国所做出巨大贡献的国际友人,也是秉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通过传承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广交国际朋友,让更多的外国人来讲述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去展现今天的中国发展,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 国际名人看中国丛书收录了多个国家的著名人士的作品。这些作者在20世纪亲历、见证了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他们通过在华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切身感受,深刻地诠释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我们今天再次阅读这些国际友人传世的经典著作,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变革创新的精神,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国际名人看中国丛书中,有很多国际友人,在今天仍然对中外人文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80年前,这些国际友人跨越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将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介绍给世界,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真相。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让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80年前斯诺他们做到了,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做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使更多友好的目光投向中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的看法都不相同。今天的中国,应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努力引导各方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甚至融入中国,我们无法回避。我们相信,只要秉持包容精神,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不同文明间就能够相互促进,共通共融。 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北京培黎职业学校的信中强调指出:希望你们发扬传承艾老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谱写国际友谊新篇章,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路易?艾黎和宋庆龄、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等人发起成立的工合国际,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他在华工作60年,为支援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人民和新西兰人民架起了友谊之桥。在人文交流中,这些有着共同记忆的人物一直是构建平台的主线,因为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人类的和平与友谊做出贡献的人。当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女王于白金汉宫举办的国宴上讲话时特别提到:一位中文名字叫作何克的英国记者,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撰文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还担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近年来,在何克就读的英国圣乔治中学和李约瑟就读的英国奥多中学,由英中了解协会和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论文比赛已经开展了三届,这些英国的中学生已经开始通过论文写作来了解今天的中国。在美国,来自斯诺家乡的肯尼迪教授将开始《红星照耀中国》出版80周年的全球巡展;中国问题专家麦金农教授筹备的以史沫特莱研究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也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外关系正在出现新的特征,因而对人文交流的目标和内涵提出了新要求。人文交流的背后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世界的了解和尊重,更是引领各国民众为了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发展相向而行。阅读这些国际友人们的作品,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国之交在民相亲。衷心祝愿国际友人们的伟大精神历久弥新,让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友谊万古长青! 孙华 |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2005) 中国新闻记者。原籍波兰,1917年移居中国,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童年在天津读书。历任任《京津泰晤士报》《北平时事日报》的记者和北平(今北京)《民主》月刊编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作为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他曾在台儿庄等抗日前线采访。1942年在重庆任美国《劳动联合新闻》和美国新闻处记者、编辑。1944年,作为美国《劳动联合新闻》、《时代》杂志、《纽约时报》的记者参加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陕北和晋西北抗日民主根据地。1945年到美国任《劳动联合新闻》总编辑。1951年应宋庆龄邀请,返回中国参加《中国建设》杂志的创刊工作。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起任《中国建设》总编辑。曾参与《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英译本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许多重要文件英译文的审定工作。著有《人民之战》《未完成的革命》《从鸦片战争到解放》《记者的笔记本》等。
第一章 卢沟桥的枪声
第二章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第三章 从南京撤退
第四章 统一战线在武汉
第五章 台儿庄的胜利
第六章 广州的陷落
第七章 抗战中的宋庆龄
第八章 华北人民的抵抗
第九章 新四军在敌后
第十章 从重庆到延安
第十一章 延安见闻
第十二章 在敌后的一次旅程
第十三章 发生在敌后的故事
第十四章 指挥敌后斗争的中共领导人
第十五章 举国抗战
第十六章 抗战的最后阶段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