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建南院长组织研究院的教授讨论出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系列丛书。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研究,领下这个任务,一方面是对自己多年研究的一个梳理和反思;另一方面,也是自己作为改革开放同龄人的一个纪念和回顾。
以往我做的城市形象研究,多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城市以及特定的受众,研究方法比较明确,研究目的也比较清晰。而此次研究,是跨越城市的边界,覆盖全国,且纵横40年,研究的破题,就颇费思量。
从传播学出发,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一般有两个进路。第一个进路是基于公众认知的调查,如凯文 · 林奇提出的城市形象是对城市的公众印象,它是许多个人印象的叠合。了解这种城市形象可通过民意调查的方式来实现,但对于那么多的城市,民调耗费巨大,且由于没有历史性的数据,只能反映现时的结果,而无法进行历时的比较和分析。第二个进路是基于媒体的内容分析。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人们实际生活在李普曼所言的拟态环境。由于现代社会已从村落扩大为全球,社会分工也从传统的自给自足走向了专业分工,人们不再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去感知世界,而更多的是通过媒体供给的信息去了解和建构世界。因此,媒体构建的城市形象也成为公众认知城市的重要入口。
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媒体形象这一视角来解读中国城市形象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变迁。解读媒体形象的第一步是选择分析对象,一个理想的对象是某一数据库里包含了40年以来所有或绝大多数的中国报纸。遗憾的是,学术界运用最广泛的中国期刊网虽然收录了国内公开发行的500多种重要报纸,累积报纸全文文献2 000多万篇,在媒体的代表性上已足够,但时间跨度却是从2000年以来,无法反映改革开放40年的全貌。另一个使用较多的报纸数据库则是方正的中华数字书苑。该数据库自称收录报纸500多种,拥有3 000万篇新闻,最早回溯至1949年。理论上,该数据库中的报纸的代表性和时间跨度都能满足要求,但当我们试运行检索时,却发现相关的信息(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集中在少数几家报纸,媒体的代表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理想的分析方案之外选择一个可操作性的方案,即选择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必须对新闻文献统一进行收集,没有缺失,且时间跨度能满足改革开放40年的要求。最终,我们选择了《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已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国家主流媒体之一,其刊载的每一篇新闻报道都反映了党的政策走向和舆论方向,建构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媒介议程设置。对其传播的城市报道展开内容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中国各类城市形象的变迁过程和发展趋势,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语境和认知脉络。
徐剑
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博导。受国家外专局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形象、城市形象和网络治理,主持多项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青年以及其他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央以及上海各级决策机关采纳,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和上海市领导人批示,并获得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2018年10月,获首届中国智库创新人才青年标兵奖。
沈郊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纽约大学哲学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管理、城市形象,曾合译《北部之光:加拿大智库概览》等著作。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城市形象与媒介形象的概念与历史溯源/ 002
第二节 城市形象研究的三种视角/ 005
第三节 城市形象的类型与城市类型/ 011
第四节 城市形象的媒介识别:另一种视角下的城市发展史/ 015
第二章 城市形象媒体识别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城市媒介形象的基本研究方法/ 026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取/ 027
第三节 先导研究/ 028
第四节 编码条目与编码框架/ 029
第三章 中国超级城市形象发展40年
第一节北京40年:展现中国崛起形象的首善之城/ 032
第二节 上海40年:从中国经济中心走向全球的魔都/ 052
第三节 广州40年:从中国花城到全球商业中心/ 072
第四节 深圳40年:从小渔村到创新之都/ 092
第四章 中国省会级中心城市形象发展40年
第一节 成都40年:天府之都的现代化之路/ 114
第二节 杭州40年:从西湖十景到电商中心/ 134
第三节 武汉40年:九省通衢的前世今生/ 153
第四节 沈阳40年:老工业基地蜕变展新颜/ 173
第五章 中国特色城市形象发展40年
第一节 义乌40年:走向世界的小商品贸易之城/ 194
第二节 三亚40年:从旅游之都走向休闲与置业的家园/ 206
第三节 鄂尔多斯40年:资源型特色城市的转型之路/ 217
第四节 井冈山40年:红色之都的现代化呈现/ 231
第六章 结语与讨论
第一节 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超级城市正在崛起/ 247
第二节 重大文体事件对城市形象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49
第三节 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是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评价体系核心/ 251
第四节 城市媒体形象的形成来源于城市核心竞争优势的识别/ 253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