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编纂及当代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通过梳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演化,分析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动模范的阶段特性,并对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终论证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存在,阐释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表现形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主义新时代劳模文化的优化路径。
前言
劳动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社会,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这种具有目的性和价值维度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不仅使人与动物获得了根本的区别,而且使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自我生成、自我超越的存在。由此,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彰显和自我确证。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伟大的劳动人民艰苦奋斗而来的,始终闪耀着劳动的光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在自由劳动中,在超越资本主义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创造发展自身的自由个性,使得劳动成为人之幸福的源泉。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首先生产满足吃喝住穿及其他一些东西需要的资料,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只有劳动者,因此,劳动群众才是构成全部国家生活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发展真正的动力源泉。
劳动模范表彰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一种制度,彰显的是对英雄奉献精神和对劳动者劳动价值的肯定。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忘我的拼搏奉献,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共筑中国梦,用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引领着广大劳动者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之中。
劳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劳模文化是党领导和紧紧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广大劳动模范群......
田鹏颖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概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标兵人物。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意识形态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教育伦理学会副会长,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长,辽宁省哲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等。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以及教育部和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专著23部。
于春玲,女,197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伦理学会理事,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等课程。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教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教材2部。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课题,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 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省政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40余项奖项。
朱丽颖,女,197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理事。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以第一作者在《社会科学辑刊》《东北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教材2部。作为负责人承担和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和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等20余项课题,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10余项。
第一章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演化
第一节 形成与发展时期:发展奠基,助力全国(1949~1957年)
第二节 曲折前行时期:困难重重,艰苦跋涉(1958~1978年)
第三节 改革转型时期:重获机遇,沉疴逐现(1978~2002年)
第四节 振兴创新时期:科学发展,细划振兴(2002年至今)
第五节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地位和历史贡献
第二章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本质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我国劳模制度概述
第二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模范形象与特征的阶段性演进
第三节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动模范形象与特征的演进逻辑
第三章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本质的内在追问
第一节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产生
第二节 劳模文化本质的理论渊源
第三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本质的内涵阐释
第四节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本质的精神意蕴
第四章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本质的外在呈现
第一节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本质的现实存在
第二节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存在载体
第三节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存在的历史和现实作用
第五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本质的时代彰显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转型发展
第二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