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钣金(第2版)》内容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钣金设备和技术以及汽车车身的材料的变化重新修订而成的。包括车身维修安全、车身制图识读、钣金基本技能、车身结构识别、车身材料识别、车身损坏分析、车身测量、车身校正、车身焊接、钣金件更换、车身塑料件维修、车身附件维修、车身防腐等知识。
本书适合职业院校汽车钣金专业或者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从事汽车钣金职业的各类人员参考。
第1章 车身维修安全
1.1 车间布置与安全
1.2 身体防护
1.3 安全操作
习题1
第2章 钣金识图
2.1 车身识图
2.1.1 轿车车身
2.1.2 货车车身
2.1.3 客车车身
2.2 钣金展开图
2.2.1 正圆柱管的展开
2.2.2 斜切正圆柱体的展开
2.2.3 正圆锥台的展开
2.2.4 斜截圆锥面的展开
2.2.5 正圆柱螺旋面的近似展开
习题2
第3章 钣金剪切技术
3.1 手工剪切工具及使用
3.2 小型剪切设备及使用
3.3 大型剪切设备及使用
习题3
第4章 车身构造
4.1 车身的分类
4.1.1 根据车厢分类
4.1.2 根据车身受力分类
4.2 轿车车身构造
4.2.1 轿车的壳体构造
4.2.2 轿车车身的内部布置
4.2.3 汽车车身钣金件的结构特点
习题4
第5章 车身常用材料
5.1 金属材料的性能
5.1.1 机械性能
5.1.2 工艺性能
5.2 汽车钢板
5.2.1 汽车钢板的分类和用途
5.2.2 汽车钢板件的修理注意事项
5.3 铝合金
5.3.1 铝合金的种类及用途
5.3.2 铝合金车身的优点
5.3.3 铝合金件的修理注意事项
5.4 塑料
5.4.1 热固性塑料
5.4.2 热塑性塑料
5.4.3 塑料的特点
5.4.4 塑料在汽车中的应用
5.5 玻璃
5.5.1 汽车玻璃的要求
5.5.2 汽车玻璃的种类及用途
习题5
第6章 车身损伤分析
6.1 汽车碰撞诊断步骤
6.2 损伤评估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6.3 汽车碰撞检查内容
6.4 碰撞对车身的影响
6.4.1 车身设计对碰撞的影响
6.4.2 车身结构对碰撞的影响
6.4.3 驾驶员的反应对碰撞的影响
6.4.4 碰撞位置对碰撞的影响
6.4.5 撞击物对碰撞的影响
6.4.6 行驶方向对碰撞的影响
6.4.7 碰撞车辆的质量对损伤的影响
6.5 碰撞产生的车身损伤
6.5.1 车架式车身的碰撞损伤
6.5.2 车架式车身修复准则
6.5.3 整体式车身的吸能设计
6.5.4 整体式车身碰撞能量的传递
6.5.5 整体式车身的碰撞分析方法
6.5.6 整体式车身的碰撞损伤
6.5.7 整体式车身结构件的碰撞损伤
6.5.8 目测确定碰撞损伤的程度
习题6
第7章 车身测量技术
7.1 车身测量的意义与基准
7.1.1 车身测量的意义
7.1.2 车身测量基准
7.2 车身测量参数的确定
7.2.1 标准参数法
7.2.2 对比参数法
7.3 车身变形的测量方法
7.3.1 测距法的应用
7.3.2 定中规法的应用
7.3.3 坐标法的应用
7.3.4 车身各部分尺寸的测量要求
7.4 汽车车身尺寸测量系统
7.4.1 机械式测量系统
7.4.2 电子测量系统
7.4.3 激光式测量系统
习题7
第8章 车身校正技术
8.1 车身校正理论
8.2 车身校正设备
8.2.1 校正设备的基本要求
8.2.2 车身校正设备的分类及用途
8.3 车身校正程序
8.3.1 校正程序的制定
8.3.2 校正工艺的设计
8.4 车身校正操作
8.4.1 车身校正安全注意事项
8.4.2 前端损伤部位的校正
8.4.3 侧向损伤的校正
8.4.4 后部碰撞损伤的校正
8.4.5 颠覆损伤的校正
8.4.6 车身内应力的消除
8.4.7 钣金校正的校验与检查
习题8
第9章 车身焊接技术
9.1 车身连接方式
9.1.1 可拆卸连接
9.1.2 不可拆卸连接
9.2 车身焊接技术
9.2.1 焊接的类型和特点
9.2.2 手工电弧焊
9.2.3 氧乙炔焊
9.2.4 气体保护焊
9.2.5 电阻点焊
习题9
第10章 钣金校正技术
10.1 钣金校正基本知识
10.2 车身板件损坏类型及分析
10.2.1 直接损坏
10.2.2 间接损坏
10.3 车身钣金修复工具设备及使用
10.4 车身钣金修复技术
10.4.1 敲击修复的基本方法
10.4.2 修复凹陷的基本方法
10.4.3 修复隆起的基本方法
10.4.4 板件变形修整后的修平处理
10.4.5 车身钣金修复实例——车门外板大面积凹陷损伤的修复
10.4.6 板件轻微损伤的修复
10.4.7 微钣金修复
10.4.8 铝板件的修复
习题10
第11章 车身板件更换技术
11.1 整体式车身更换的要求
11.1.1 车身外部板件更换的要求
11.1.2 车身结构板件更换的要求
11.2 常用分割工具及其使用
11.2.1 气动磨削工具
11.2.2 气动切割锯
11.2.3 气动錾子
11.2.4 气动焊点钻
11.2.5 打孔器
11.2.6 摺边机
11.2.7 气动剪
11.2.8 气动除锈器
11.2.9 气动锉
11.2.10 等离子切割机
11.3 结构性板件的拆卸
11.3.1 确定电阻点焊焊点的位置
11.3.2 分离电阻点焊焊点的方法
11.3.3 分离连接焊缝的方法
11.3.4 钎焊类型的区分和分离方法
11.4 板件的更换
11.4.1 车辆的准备
11.4.2 新更换板件的准备
11.4.3 更换前纵梁
11.4.4 更换后侧围板
11.4.5 门槛外板的更换
11.4.6 结构性板件的分割与连接
习题11
第12章 车身塑料件维修技术
12.1 塑料维修安全注意事项
12.2 塑料的维修方式
12.3 塑料件维修技术
12.3.1 塑料件黏结维修基础
12.3.2 塑料件黏结修理
12.3.3 塑料件焊接修理
12.4 加强型塑料件维修
12.4.1 加强型塑料板上发生的损坏类型
12.4.2 加强型塑料件维修工具
12.4.3 加强型塑料件维修用黏合剂
12.4.4 维修加强型塑料件的辅助材料
12.4.5 加强型塑料件的维修方法
习题12
5.1.2 工艺性能 1.铸造性 铸造性指金属材料能用铸造的方法获得合格铸件的性能。铸造性主要包括流动性,收缩性和偏析。流动性是指液态金属充满铸模的能力,收缩性是指铸件凝固时,体积收缩的程度,偏析是指金属在冷却凝固过程中,因结晶先后差异而造成金属内部化学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2.可锻性 可锻性指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时,能改变形状而不产生裂纹的性能。它包括在热态或冷态下能够进行锤锻、轧制、拉伸、挤压等加工。可锻性的好坏主要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有关。3.切削加工性 切削加工性指金属材料被刀具切削加工后而成为合格工件的难易程度。切削加工性的好坏常用加工后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允许的切削速度以及刀具的磨损程度来衡量。它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导热性及加工硬化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通常是用硬度和韧性作为切削加工性好坏的大致判断。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硬度愈高愈难切削,硬度不高,但韧性大,切削也较困难。4.焊接性 焊接性指金属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能。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性能,即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一定的金属形成焊接缺陷的敏感性;二是使用性能,即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一定的金属焊接接头对使用要求的适用性。5.2 汽车钢板 5.2.1 汽车钢板的分类和用途 按照生产工艺,汽车钢板可分为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夹层制振板等;按钢板性能,可分为深冲钢、烘烤硬化钢、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不锈钢等。1.热轧板 热轧板是在800度以上高温下轧制的,它的厚度在1.6~8mm之间。钢板表面会覆上一层氧化膜,必要时可使用酸洗或喷丸处理来去除氧化膜。汽车车架、车辆车身内部钢板、底盘零件和底盘大梁都是用热轧板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