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系列丛书是根据李铁映院长的倡议和院务会议的决定,由科研局组织编选的大型学术性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系列丛书的作者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学者,书中中所收学术论文,以作者在社科院工作期间的作品为主,同时也兼顾了作者在院外工作期间的代表作。
《季羡林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选收了著者关于佛典语言研究、中印文化关系研究和梵语文学研究三方面的学术论文。
季羡林先生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01930年就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0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0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0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二十四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翻译。
季羡林早年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受新文化运动洗礼,后又留学德国接受西方学术训练。回国后,献身东方学,开拓国内东方学研究园地。凭借深厚的学养,在学术研究中融古今东西于一炉,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他一生勤奋治学和写作,兼学者、翻译家和散文家于一身。本书限于体例,只能选收他的学术论文。而他的治学范围很广,本书限于篇幅,选收的论文也只能侧重在他的研究重点:佛典语言研究、中印文化关系研究和梵语文学研究。
关于季羡林的治学思想,读者可以直接阅读收入本书的《我的学术总结》一文,我在这里可以简略地提示三点:一、坚持学术贵在创造的信条。每篇论文都有学术新意,或提出新见解,或提供新材料,以填补学术空白、攻克学术难点为己任,以重复前人劳动(“炒冷饭”)为学术研究大忌。二、重视考证。提出新见解不是靠主观臆想,而要以材料为依据。观点出自材料。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因此,在搜集材料方面,要有“竭泽而渔”的气魄,而在辨析材料方面,又要有“如剥春笋”的精神。三、追求“彻底性”。许多学术问题不是靠一两篇论文就能彻底解决,而是需要不断发掘新材料,加以验证、修订、充实和完善。以“彻底解决”为理想目标,对有些学术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势必会终生抓住不放。
最后要说的是,本书中的引文和注文涉及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英文、德文、法文等多种语言以及古汉语,排版和编校加倍辛苦。在此,我谨代表季羡林先生,向参与本书排版和编校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