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引导人们运用正向思考,摆脱恐惧,走向自由与成功的成功学读物。在书中,希尔敏锐洞察人性,揭露人们如何交出自己的命运之主控权,让负面思考、消极宿命和肉体痛苦任意宰割自己的人生。同时,希尔帮助我们认清了追求个人目标时的四大障碍──恐惧、拖延、愤怒和嫉妒。通过与魔鬼一问一答的形式,希尔教导人们如何突破禁忌,如何摆脱恐惧、怀疑和依赖,摆脱自建的牢笼,从而走向自由和成功。
◎作者是享誉全球的成功学教父拿破仑·希尔。全球作品销量数以亿计。
拿破仑·希尔是享誉全球的成功学大师,一生致力于研究成功哲学,影响力遍及全球,其著作彻底改变了无数人的思想与观念,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作品全球销量数以亿计。
◎蒙尘80年重回大众视野,大陆简体中文版*授权。
《战胜心魔》是拿破仑·希尔继《思考致富》后写的一本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著作。完稿后一直没公开出版。蒙尘80年后重回大众视野,大陆简体中文版*授权。
◎《纽约时报》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作者莎伦·莱希特倾心点评。
莎伦·?莱希特──当今*成功的励志作家之一,编辑原书手稿,并加以诠释和导读,帮助读者理解书中的奥义,以摆脱心魔的摆布,看清内心的真相,重建人生自信。
◎ 满满的精神干货帮你对抗不断变动的外界,适合所有人阅读。
7大获取心灵、思想和身体自由的铁则,帮你对抗不断变动的外界,获得希望、勇气,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克服成长中的孤独、恐惧、困顿与挫败。
◎罗斯福、爱迪生、洛克菲勒、卡耐基等世界各界名人实力推荐。
拿破仑·希尔凝聚几个时代的智慧,并将其提炼为强大有力的成功法则,深得罗斯福、爱迪生等世界各个领域成功人士的实力推荐。
◎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主体图案寓意深刻。
封面以破碎的象征心魔的面具,表达战胜心魔才可以冲破自身的限制、掌握自己的命运。起鼓工艺让面具更立体,更富于视觉冲击力。内封同样图案做烫金,体现质感。
拿破仑·希尔博士无疑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励志作家、思想家、启蒙者、畅销书作家。我们希望您能马上阅读希尔和魔鬼之间这次真实的对话。根据魔鬼自己的说法,它能让您了解魔鬼到底是谁,以及他对这世上98%的生灵都做了些什么,您的人生将因此受到影响。
作为一个善于激发他人思想的大师,拿破仑·希尔开宗明义,带我们踏上了这本书的旅程。他首先带我们回顾了他的人生,以及那些意义重大、改变了他人生轨迹的事件。希尔获得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有用、能立竿见影的成功法则,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们,如何将之轻松地付诸实践。我们敢断言,这种情况依然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人身上。说说很容易,有时候,甚至连思考也并非难事,但是,要在方方面面每天都真正按照这些法则生活,却需要发自内心的持久决心。莎伦·莱希特将希尔的教诲转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思考和理解。
希尔博士的目标是,清楚表达那种能够带来持久幸福的个人成功哲学及其实践方法。他内心的那个智者指引他找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彩虹。
就像希尔当初在大萧条时期所遭遇的一样,你们现在也正在经历所能想象的最艰难时期的考验。希尔感受着,行动着,他变得抑郁消沉、心灰意懒;这种曾经摧残过他身心的态度,对你和你的幸福同样有害。阅读这本鼓舞人心的书,能帮你摆脱这种懒洋洋的状态和负面的思维定式,将你引上一条崭新的、更加辉煌的道路,通往更明亮、更美好、更有成就的未来。
就像希尔一样,你要征服自己的恐惧,而不是让恐惧征服你。你要满怀激情,目标明确,自己决定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想拥有什么,并成功实现目标。
当你重新发现希尔博士的那些美妙而神奇的发现时,你就会明白并相信,如果你愿意,你就可以获得与这些发现相匹敌甚至超越它们的发现,因为你不受任何限制。希尔说得对:唯一限制你的,就是你自我设置的限制。这本书会让你认识到,你可以利用希尔通过采访500个在世的最伟大的成功者所获得的那些发现,彻底实现自我突破。
你会发现希尔采访的魔鬼到底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就像你会发现你个人生活中遇到的那个魔鬼究竟为何物。
马克·维克托·汉森
马克·维克托·汉森是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的《心灵鸡汤》系列的作者之一,他还与人合作撰写了《成为有钱人的密码》《一分钟百万富翁》和《瞬间致富》等书。
拿破仑希尔(18831970)
成功学教父,一生致力于研究成功哲学,影响力遍及全球,曾任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及罗斯福的特别顾问。投注20年时间访问全美500多位成功人士,并将它们的成功心法归纳总结,于1928年写成《成功法则》,成为激励千万人追求成功与财富的教科书。希尔博士也成为美国享有盛誉的学者,其著作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思想与观念,激发了无数人的潜能。著有《心静的力量》《成功法则》《思考致富》等书,全球销量数以亿计。
第1章 我与安德鲁卡耐基的首次会面
第2章 我眼前的崭新世界
第3章 我与魔鬼的奇怪对话
第4章 随波逐流
第5章 魔鬼继续供认
第6章 催眠节奏
第7章 恐惧的种子
第8章 明确的目标
第9章 教育和宗教
第10章 自律
第11章 从逆境中学习
第12章 环境、时间、和谐与谨慎
结论
后记
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