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福州一中留下四句题词:何以为教,贵穷本原;化为践履,左右逢源。23年后他又嘱将本原改为本然。我一直记住这四句箴言。语文教学千头万绪,端在本原和践履这两头:一个是探究它的性质,即本来是什么;一个是认识之后如何转化为实践能力。明白如此简易的事理,从语文设科以来,却几乎磨蹭了一个世纪,直到几年前,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才算有了一个历史性的总结。但事情似乎还没完全了结。课标的这句话仍然可以做文章。语言文字运用岂非工具理性乎?综合性不是意在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乎?于是持不同的解释或不认同课标的观点,时不时还会出现在报纸杂志上。这是正常的。原因就是语文的确不像理科和其他文科那么单纯。语文即人,人即语文。人有多复杂,语文就有多复杂,讨论起来不免各有说法,因而决定了语文学来不容易,教起来也犯难。几乎没听说有哪个教师敢拍胸脯说:语文有什么难?我不是教得挺轻松么!而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经常感到的恐怕不是轻松,而是困惑。
我也是知困者之一。我教语文含研究这门课,已将近六十年,绝不敢轻言其本然已经穷尽,更不敢说在实践中已找到成功的途径,可以左右逢源了。我只是一直在摸索和穷究的途中,并将随时的观察、体验和体认书写下来,反复省思琢磨。要是不想不写,则一切无有。困惑引发追问,追问催生思考,思考赋形文字。我的经验无他,就是坚持两个动:动天君和动笔墨。这不时的思考和断续的书写,多少给自己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
此书只是一个选本,是从已出版的《我即语文》《如是我读》《救忘录》《语文教学归欤录》中,挑选有关语文和语文教学的部分内容汇编而成。取名知困者言,纪实而已。丛谈,大抵可看出我对何以为教的多向度思考。细读所收的十几篇文本解读,则是将思考化为践履的若干个案。采自读书零札《救忘录》的六万多字的断想,可视之为丛谈之花边与缀补。
兹逢母校建校110周年华诞,回想60年前负笈长安山,岁月悠悠,瞬入迟暮,犹幸尚能在语文地里不时挥挥锄,整整畦,虽年衰力乏,草盛苗稀,乃勉收颗粒,聊供薄献,并谢师恩。
2017年11月18日
主编简介
孙绍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出版理论著作20多部;深度介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领衔形成闽派语文学派,出版文本解读专著20多部,成为文本解读东南重镇的领军人物。
作者简介
陈日亮,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被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授予终身成就奖。是我国《教师法》领衔提案人。已出版著作有:《我即语文》《如是我读》《救忘录》《语文教学归欤录》(上下卷)。我即语文是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