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对母女对话的形式解构了青年职场人面临的各种挑战。作者蔡语婧代表刚刚离开校园的年轻人,提出自己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疑惑。而作者陆伟则用自己在人力资源方面丰富的经验,以及作为母亲的体贴,给予合适、具体的解答和建议。内容紧紧围绕职场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包括工作技能和职场知识的分享、对缄默的职场规则的讨论、职场经验的传递,以及从职业的角度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探讨等。同时,两位作者在探讨中加入了对多元文化的考量,提出了适应国际舞台的问题解决方式,以图帮助读者更好地在当今越发国际化的职场环境里实现自我价值。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其中孜孜以求,不断前行,是人生大幸福,也是大难题。尤其是在刚走出校门,对变动的社会几无所知的时候,人难免迷茫、困惑,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如果这时身边有一位职场经验丰富的长者,像书中那样,带着关怀与你就你的未来畅谈,你一定会感叹,自己何其幸运。
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戴维·尤里奇在其著作《HR人力资源转型为组织创造价值和达成成果》中提到,员工面对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全球化、更快响应客户、更灵活、更多学习导向、更多团队驱动、更高生产力,公司必须认识到这要求是真实存在而且无法规避的。为了更具竞争力,公司必然会对员工提出更多的要求,这些要求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现实生活中,年复一年,按照全社会习惯性的既定节奏,许多年轻人在离开校园之后进入职场,2017年我的女儿出现在这个行列里。即使自己在职场上度过了近三十年,可是面对现代年轻人的新思想和时代发展带来的新工作场景,感觉根本无法用经验解决他们的新问题。除了女儿之外,在工作中,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成为自己的同事。这些一方面不断提醒着我要学习适应新变化,另一方面引发了我新的思考自己学习过的人力资源体系仍然在运行着,初入职场的人们的年龄越来越年轻,技术越来越先进,管理工具和方法越来越多,概念与名词越来越新,职场中还有什么是不变的?
本书的写作源于女儿蔡语婧的鼓励,如何能对眼前的现实挑战提前开展应对准备,不仅仅困扰着她,也困扰着她的同龄人。她的观点是,自己的妈妈可以在 孩子成长过程中随时分享一些应对工作困难的思路,解释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概念,帮助她更快地适应从一个学生成为一个职场人的社会角色转换过程,同时帮助她对于公司布置的工作要求有更加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是社会上还有很多年轻人,如果他们的家人没有这么多人力资源系统性理论,那么这些年轻人对于如何应对新时代职场的诸多要求就会缺乏一种同理性支持,就要靠自己去摸索。她认为分享也是一份责任。
在走过了近三十年的职业旅程之后,我也有切身体会,由于自己先后从事过职责迥异的业务岗位十多个,其中金融和医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累计超过10年,几乎一直在面对变化的挑战,以致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中几乎一直处于边学习边工作的状态。其间既体验过获得晋升和荣誉称号时的满足与喜悦,也体验过因工作失误引发的困境和压力。职业生涯中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共同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从中也深刻体会到,不同岗位角色的同事在交流职业发展话题时,各自处于不同语境,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甚至可能陷入无法达成共识的矛盾之中。在实体企业工作期间,看到许多年轻的员工对于企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竞争挑战和发展曲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准备不足,没有意识到每一个企业也类似一个生命体,一定存在特定强势基因,赋予了企业顽强的生命力,使之得以生存、发展、壮大;同时也存在某些弱势基因致使它呈现形态不一的问题。许多职场明智之士懂得借助企业的强势基因达成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成长的双赢,获得更加辉煌的成功;也有不少人抗拒企业弱势基因的存在,用抱怨和责怪的方式白白消耗了宝贵的精力和时间;还有许多优秀的职场人士在组织变革过程中,因为无法适应变化带来的影响,只能充满无奈和惆怅地挥泪告别企业。这些都让我感到有必要把人力资源专业管理概念转换一个角度来诠释,帮助年轻人从寻找工作阶段开始提升心理准备,进一步厘清个人对企业运营的客观认知,更好地适应职场的发展,也希望能在他们迷茫时提供一些方法探索前进的方向,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发挥个人的卓越才能贡献社会。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但众人对于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解方式却各不相同。培养独特的观察能力需要学会使用观察的工具和方法,还要学习变换观察角度。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的结果是不同的,从对方立场观察能理解对方想法,从第三方立场观察能够帮助提高客观性,如果不会改变观察角度则好比盲人摸象无法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自己在2017年底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研究课题是公司治理、技术创新与中国医药企业成长的动态关系研究。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我再度审视人力资源运行体系时,对个人职业发展与产业组织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结关系有了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本书的框架体系。
本书通过年轻人与母亲对话的形式,围绕产业组织中个人职业发展实务与理念展开讨论。根据常规职业发展途径,一位年轻人从找工作开始,到完成入职,晋升主管或者经理,直至担任一家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基本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所以书中章节的逻辑基本按同样顺序展开。大结构上分为找工作时的启航篇、初入职场后的渐入佳境篇、成为中流砥柱的欢乐颂篇。
启航篇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对应上图中的发现阶段和准备阶段。按照本书的理论,职业旅程的起点从认识自我开始,所以第二章首先引入了象与骑象人的概念。第三章介绍了发现阶段的五种罗盘,即从自我评估开始,再依次按照行业与细分行业、企业、人岗匹配、岗位的存在与消失这样的逻辑来介绍人们参加招聘活动时,可以提前了解的一些内容。这五种罗盘,不仅仅适用于初始找工作阶段,还适用于在职业发展全过程中对于晋升新岗位以及变换工作时的重新评估。第四章是准备阶段面临选择时的各项识别工作,包括对岗位信息和薪酬信息的解读这也是经常产生困扰的部分。
渐入佳境篇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对应上图中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基本上是人们在职场上从入门开始的探索积累阶段。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新员工入职之后需要个人把握的一些职业行为。第六章围绕职场中的考核工作和考核方直线经理的职责展开讨论。第七章讨论了如何主动发现职场上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的伙伴。考虑到现实情况中年轻人往往在进入职场35年之后,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第八章、第九章分别提出了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重视思考幸福的假设的观点。
欢乐颂篇包括第十章至第十二章,对应上图中的第四阶段、第五阶段,是职业生涯的后半程部分。职业阶段进入这个阶段,既是人们在职场上得到不断提拔、获得肯定和认可、欣赏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人们责任最重的一个阶段。不仅在工作中被赋予重要责任,生活中同时需要承担抚育 孩子、赡养老人的重任。破茧成蝶的过程并不轻松,所以第十章提出的是需要对自己的优势力量在积蓄之中完成升华,完成突破之后方可承载得住更加重要职业角色的挑战。第十一章提出,进入中流砥柱职业阶段的人们更多地将承担引领后来者的使命,面对的是更加不确定的未来,需要从更高境界来解读职场。第十二章是本书的收尾章节,提出了职场传承与分享的观点。
书中很多模型和观点来自两位作者自己职业经历中的学习与总结,希望可以为年轻人发现、思考、判断与选择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帮助年轻人从工作中发现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多的希望。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直接选取相应章节阅读。
在职场上,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标准配置,只有个性化特征。你越了解自己,越知道组织需要什么,建立个人与组织之间平衡关系的能力就越强,越能够享受其中。希望帮助年轻人从工作中感知到更多的乐趣、幸福和更暖意的温情,能够让自身的生命能量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是两位作者合作完成这本书的动力和出发点。
《第九交响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最光辉的音乐主题之一,其中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以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反映了贝多芬一生所领悟到的人生真谛,被公认是歌颂生命的伟大赞歌。职业旅程几乎是每个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承受和付出的一段特殊人生旅程,本书也希望传达出这样的意涵:职场也是能够创造幸福的重要空间,对于所有付出劳动和勤奋工作为社会贡献福祉的人们,值得为自己理直气壮地吟颂赞歌。
本书中提出的概念和观点是两位作者的一次尝试与探索,不当之处欢迎大家给予批评指正,以帮助两位作者在未来工作中不断提升对职业发展的观察水平和研究水平。
陆伟: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学士,南京大学EMBA,中国药科大学社会与管理药学博士,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IPMA-CP)。先后在医药科研机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民营医药企业工作。其中,金融企业和医药企业人力资源专业工作经历累计超过10年。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技术创新与中国医药企业成长动态关系。
蔡语婧:2015年以Magna Cum Laude(极优等生)的荣誉毕业于波士顿大学Questrom商学院,获金融本科学位,2017年获数学金融硕士学位,作为学院硕博毕业生代表演讲。该演讲视频被人民日报微博、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等多家媒体报道转载,有超过6000万人次的浏览量。现就职于某世界领先资产管理公司的ESG责任投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