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哲学论丛》为西北大学哲学学院主编的系列论文集,收录西北大学哲学学科教师的年度学术论文,论文主题涵盖哲学一级学科的所有内容。本论文集每年出版一集,当年的论文专栏根据收到的论文加以编排。
西北大学作为西北最古老的现代大学,其哲学学科也拥有近百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20年代,西北大学便设立哲学门,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者。改革开放之后,哲学也是恢复较早的本科专业之一,40年来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也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下来,并渗透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中。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开展“双一流”建设的大好形势下,西北大学领导高度重视,决定复建哲学学院,我相信这将使哲学步人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70年来,哲学在中国有过十分坎坷的经历。1952年院校、学科、专业撤并,全国只剩下北京大学一家哲学。后来虽然哲学在小部分学校有所恢复,但直到改革开放,绝大部分原来很有影响的学校都中断了哲学20多年,有一些甚至连学者传承都断了。改革开放以后,绝大部分学校都恢复了原有的哲学专业和学科,但又面临市场经济冲击的严峻考验。不少教师转行,留下的教师在经济和学术的双重压力下坚持前行。据我所知,哲学在西北大学的遭遇是哲学在中国的一个典型例子。我对曾经的耽误感到遗憾和难过,对曾经的持守和现在的发展表示欣慰和敬意。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①恩格斯把一个民族的崛起和伟大跟哲学理论思维明确地联系起来是有深刻道理的。在西方,古希腊之所以对后来的西方文明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是跟它的理论思维和理性探索分不开的。这种思维和探索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即便在重视实用的古罗马,自然法的理论以极强的力量涌动着;即便在被称为“黑暗千年”的中世纪,数学和逻辑这些纯粹理性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这些绵延不断的、非功利的理性求知精神,在近代科学革命的条件下,成为工业革命、思想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学以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取向。占据中国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学说以辅佐政治、稳定秩序、教化民心为己任,佛教和道教也总在人间留下世俗关怀。百多年来,由于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救亡图存”和“奋起直追”使我们的文化不仅变得更加功利化,而且变得更加工具化。哲学被不断边缘化实在是难以避免的事情。非功利的哲学反思和超越审视,似乎与经济和社会现实距离遥远,一般民众难以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更摸不到两者的利益相关。
哲学很久以来被人们蔑称为“无用之学”,尽管有些人站出来予以纠正,称哲学有“无用之大用”,或“无用而自由”,但即使从价值兑现的实用角度看,哲学从来不是无用之学,它最终能够促进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满足物质和精神相一致的需求,这是被中外历史和现实无数次昭彰的事实。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的著名论断,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注意这句话的所指。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结尾用这句话,呼应一开始批判“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以及“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这两种倾向。就是说,旧唯物主义满足于对世界的直观的解释而不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而唯心主义“抽象地”而不是用感性活动能动地改造世界;两者殊途同归,都“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②由此可见,“改造世界”和“解释世界”不是对立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总序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论人的生存与宗教崇拜
论融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
“中”之自然存在论意蕴
马克思的生产现象学初探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内在贯通
中国哲学
从《周易》旧实学到中国新实学
王阳明的良知论和知识分子的道德问题
在德行诠释学与关学之间
试析汉代儒学的基本特征
“舍空而合神”与“坐忘而体道”:埃克哈特与庄子之会通
“中国哲学诠释学五层次理论”论纲
“理”在什么意义上先于“气”?
外国哲学
四十年来国内分析哲学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五重否定
爱欲与德性
日常生活中的建构性
黑格尔的历史观念及其在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
那里的变化
宗教学
当代中国居士佛教的使命与挑战
密宗祖师对文殊信仰的推动
略谈弥陀净土信仰的历史形态与现实意义
般若学与玄学的合流对僧诗创作的影响
10-13世纪的宗教思想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
彝族与道教关系的思想文化意义
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精神的诠释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