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 安徽卷》生动记录改革开放在安徽的历史进程,总结安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分为“大包干”率先冲破旧体制、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引进来走出去、经济转型、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转型时期的社会治理创新、医疗教育卫生扶贫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安徽现象”、生态文明指引绿色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四十年改革经验总结等十四个章节记录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所做出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以及带领安徽人民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示江淮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热情讴歌安徽人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央党史研究室、人民出版社决定联合全国各省区市相关单位共同编写出版《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大型丛书。这是党史界、出版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作为、主动履职的一件大事。
一、我们为什么要庆祝改革开放
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的5年,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篇。这其中有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工作的坐标。”第一个重要坐标就是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为什么将改革开放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一道确立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坐标呢?因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经过曲折、反思后,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和伟大飞跃,大踏步赶上世界潮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个重要法宝,改革开放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为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党,成为一个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长期执政的党。
第一章 引领全国的“大包干”:安徽率先冲破旧体制
一、“大包干”的曲折历程
二、农村税费改革
三、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
第二章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做出贡献
一、农产品价格与流通体制的改革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三、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四、改革使生产要素实现市场化的配置
第三章 引进来走出去:安徽开放战略的演化升级
一、国际国内的双向开放
二、利用外资迈上新台阶
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第四章 经济转型:安徽不断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三、开发区的兴起和发展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
第五章 从小城镇到中心城市:安徽城镇化建设
一、从小城镇到中等城市建设
二、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群建设
三、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六章 十年磨一剑:安徽树起创新大旗
一、科教城晋升创新城
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破茧而出
三、合力创建创新型省份
第t章区域协调发展:融人长三角与支持皖北发展
一、从东向发展战略提出到长三角一体化
二、成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支持皖北地区的发展
第八章 从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艰难兴起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全民创业
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
第九章 传统社会的嬗变:转型时期的社会治理创新
一、社会治理创新的时代背景
二、城市社会治理的探索
三、农村社会治理的创新
第十章 着眼民生:全面探索医疗卫生、教育、扶贫改革
一、安徽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安徽医疗改革试点对全国的推动作用
三、从义务教育到大学的改革
四、精准扶贫的实践
第十一章 提升软实力:文化体制改革的“安徽现象
一、安徽文化体制创新的探索与成效
二、安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新路径
三、重点夯实县域公共文化体系基础
第十二章 从理念到行动:生态文明指引绿色发展
一、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二、由植树造林到生态建设再到制度建设
三、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第十三章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一、思想建设
二、基层组织建设
三、干部队伍建设
……
第十四章 继往开来:总结四十年改革经验谱写百年新篇章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