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网络是一种具有复杂和不规则连接模式的网络。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处可见,例如生物网络、分子网络、社交网络、交通网络、电网、通信网络以及因特网等都属于复杂网络的范畴,因此研究复杂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10版新增内容
第10版增加了因信息系统(IS)领域过去四年的迅猛变革而引发的巨大变化,这也是对本书的读者、学生和学术评论家提出的深思熟虑的意见和建议的回应。在这个新的版本中,包含了许多全新而前沿的内容,特别是:
有关运用响应式设计使系统分析员和组织能够参与开源社区的全新素材。(第1章)
新增有关从系统项目一开始就考虑安全的重要性的论述。(第1章)
新增有关社交媒体网站式工作环境的论述,以创建有益的系统开发亚文化和协同设计。(第2章)
新增有关云计算作为一种可选的系统开发项目的平台的内容。(第3章)
新增有关倾听用户故事以补充其他交互式信息收集方法的内容。(第4章)
新增有关文本分析软件的内容,用于检查源自客户的博客、维基和社交媒体网站的非结构化的软数据,以实现对定性材料的理解。(第5章)
新增和扩展有关敏捷方法的内容,包括Scrum、Scrum计划扑克(planning poker),产品待办列表(product backlog)、Sprint周期和燃尽图。(第6章)
新增有关看板系统应用于软件开发的论述。(第6章)
新增有关DevOps的内容,在组织快速系统开发和运营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转变。(第6章)
新增有关为使用信息图表的决策者设计仪表板的内容。(第11章)
新增可以在任何设备上查看的网站响应式Web设计的内容。(第11章)
新增有关对比网站的拟物化设计(skeuomorphic design)和扁平化设计(flat design)的内容。(第11章)
新增有关社交媒体设计的创新指南方面的内容。(第11章)
新增有关网站设计的内容,包括使用汉堡图标(hamburger icon)和面包屑跟踪(breadcrumb trail)等导航要素。(第12章)
新增有关商务智能与数据仓库、大数据和数据分析之间的关系的内容。(第13章)
新增有关确保数据库安全的数据库安全性和风险权衡方面的内容。(第13章)
新增有关开发和使用区块链技术的内容,以提供一种对任何类型的商业资产进行追踪的可验证的电子记录。(第13章)
有关UX(用户体验)设计的全新内容,用于开发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子商务网站体验。(第14章)
全新论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智能个人助理的设计。(第14章)
新增有关使用QR二维码改进数据输入的内容。(第15章)
新增有关设计改进的云安全性、隐私性和稳定性,特别是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的内容。(第16章)
设计特色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书内容,我们采用了程式化的插图。
概念图用来介绍系统分析员使用的许多工具。下面的概念图范例说明了逻辑数据流图与物理数据流图的差别。概念图不仅便于学生区分它们,而且还可以明确地指出它们的功能。此外,还说明了许多其他重要的工具,包括用例图、顺序图和类图。
计算机屏幕显示展示了对分析员有用的重要软件特征。本版引入了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UX)设计。当我们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时,屏幕显示是至关重要的。实际的屏幕快照展示了重要的设计方面。分析员不断地尝试改进他们所设计的屏幕和Web页面的外观。屏幕显示范例(见右图)有助于说明为什么有些屏幕设计特别有效。
纸质表单在文中不仅用于展示如何获取用户故事,而且用于表示输入和输出设计以及调查表设计。尽管大多数组织把人工过程的计算机化作为最终目标,但是许多数据仍然通过手写的纸质表单获取。表单设计的改进能够确保分析员获取正确而完整的输入和输出。好的表单还有助于简化网上新型自动化B2C(Business-to-Consumer,企业对消费者)电子商务应用的内部工作流程。
表格在需要对重要列表加以特别关注,或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组织、分类时使用。此外,表格还以一种有别于正文的方式辅助读者理解材料的内容。大多数分析员发现,表格是一种把数字和文本组织成有意义的“快照”的好办法。
下面这个取自第3章的表格范例,通过把活动分解成更小的任务并估计完成它们所需的时间,说明了分析员如何细化他们的活动计划。本书的基本观点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个众多工具的使用与分析员特有的才智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实施或修改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系统地改善企业。只要敢于直面最新的IT挑战(如多平台设计、新的用户类型以及实现基于云的系统等),在专业方面保持与时俱进,应用最新的方法、软件和工具,系统分析员就可以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成就。
第10版概览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通常用1~2个学期进行教学,本书也一样。本书适用于大学本科(三、四年级)、研究生院或者社区学院的相关课程。课程的讲授深度和课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同时还可以用本书配套网站的教师资源部分提供的实际项目、HyperCase、联机CPU案例或者其他材料进行补充教学。
本书分成5大部分:系统分析基础(第一部分)、信息需求分析(第二部分)、分析过程(第三部分)、设计基础(第四部分)以及质量保证和实现(第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3章)强调学生需要了解的有关分析员所做工作的基础知识,介绍了系统开发生命期(System Development Life Cycle,SDLC)的三种主要方法体系、敏捷开发方法、UML面向对象分析以及使用它们的原因和情况。第1章介绍了系统分析员的三种角色
肯尼斯·E.肯德尔(Kenneth E. Kendall)是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商学院管理系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系统分析与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管理学与运筹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朱莉·E.肯德尔(Julie E. Kendall)是美国罗格斯大学商学院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管理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系统分析基础
第1章 系统、角色和开发方法 2
1.1 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必要性 2
1.2 系统分析员的角色 3
1.2.1 系统分析员作为顾问 3
1.2.2 系统分析员作为支持专家 4
1.2.3 系统分析员作为变更代理 4
1.2.4 系统分析员的品质 4
1.3 系统开发生命期 5
1.3.1 标识问题、机会和目标 5
1.3.2 确定人的信息需求 6
1.3.3 分析系统需求 6
1.3.4 设计推荐的系统 7
1.3.5 软件开发和编档 7
1.3.6 系统测试和维护 8
1.3.7 系统实现和评估 8
1.3.8 维护的影响 8
1.3.9 使用CASE工具 9
1.4 敏捷方法 10
1.5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12
1.5.1 面向对象与SDLC的相似性 12
1.6 选择使用哪种系统开发方法 14
1.7 开发开源软件 14
1.7.1 组织为什么要参与开源社区 15
1.7.2 分析员在开源软件中的作用 15
1.8 小结 16
复习题 17
参考资料 17
第2章 了解组织系统及组织系统
建模 18
2.1 组织作为系统 18
2.1.1 系统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 18
2.1.2 虚拟组织和虚拟团队 20
2.1.3 采取系统的观点 20
2.1.4 企业系统:视组织为系统 22
2.2 系统的图形化描述方法 22
2.2.1 系统和上下文级数据流图 22
2.2.2 系统和实体–关系模型 23
2.3 用例建模 27
2.3.1 用例符号 28
2.3.2 用例关系 29
2.3.3 开发系统的范围 30
2.3.4 开发用例图 30
2.3.5 开发用例场景 31
2.3.6 用例级别 32
2.3.7 创建用例描述 35
2.3.8 为什么用例图是有益的 36
2.4 管理的层次 36
2.4.1 对信息系统开发的意义 38
2.4.2 协同设计 38
2.5 组织文化 39
2.5.1 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39
2.6 小结 40
复习题 41
问题 42
小组项目 43
参考资料 43
第3章 项目管理 45
3.1 项目启动 45
3.1.1 组织内的问题 45
3.1.2 定义问题 46
3.1.3 选择项目 50
3.2 确定可行性 50
3.2.1 判断可能性 51
3.2.2 估计工作负荷 52
3.3 确定硬件和软件需求 52
3.3.1 盘点计算机硬件 53
3.3.2 评估计算机硬件采购 54
3.3.3 租用云服务的时间和空间 54
3.3.4 评估厂商对计算机硬件的支持 56
3.3.5 理解“自带设备”方案 56
3.3.6 创建定制软件 57
3.3.7 购买COTS软件 57
3.3.8 使用SaaS提供商的服务 59
3.3.9 评估厂商对软件的支持和SaaS 59
3.4 成本与效益的识别、预测和比较 60
3.4.1 预测 60
3.4.2 识别效益和成本 62
3.4.3 成本效益比较 63
3.5 时间和活动的管理 64
3.5.1 工作分解结构 64
3.5.2 时间估计技术 65
3.6 项目进度安排 66
3.6.1 使用甘特图进行项目调度 68
3.6.2 使用PERT图 68
3.7 项目控制 70
3.7.1 估计成本和准备预算 71
3.7.2 风险管理 72
3.7.3 使用加速法管理时间 73
3.7.4 使用挣值管理法控制成本 75
3.8 管理项目团队 78
3.8.1 组建团队 78
3.8.2 团队管理的沟通策略 78
3.8.3 设置项目生产率目标 79
3.8.4 激励项目团队成员 80
3.8.5 管理电子商务项目 80
3.8.6 制定项目章程 81
3.9 系统建议 81
3.9.1 系统建议包含的内容 82
3.9.2 使用插图进行有效沟通 83
3.10 小结 86
复习题 87
问题 88
小组项目 93
参考资料 93
第二部分 信息需求分析
第4章 信息收集:交互式方法 96
4.1 面谈 96
4.1.1 面谈准备的5个步骤 97
4.1.2 问题类型 98
4.1.3 按逻辑顺序安排问题 101
4.1.4 书写面谈报告 103
4.2 听故事 103
4.2.1 故事由要素构成 104
4.2.2 讲故事的原因 105
4.3 联合应用设计 105
4.3.1 支持使用JAD的条件 105
4.3.2 涉及的人 106
4.3.3 召开JAD会议的地点 106
4.3.4 完成项目活动的结构化分析 107
4.3.5 用JAD代替传统面谈的潜在优点 107
4.3.6 使用JAD的潜在缺点 108
4.4 使用问卷调查表 108
4.4.1 规划问卷调查表的使用 109
4.4.2 写下问题 109
4.4.3 设计问卷调查表 114
4.4.4 整理问卷调查表 115
4.5 小结 117
复习题 118
问题 119
小组项目 122
参考资料 123
第5章 信息收集:非干扰性方法 125
5.1 采样 125
5.1.1 采样的必要性 125
5.1.2 采样设计 126
5.1.3 决定采样规模 127
5.2 定量文档分析 130
5.2.1 系统分析定量文档 130
5.3 定性文档分析 134
5.3.1 系统分析定性文档 134
5.4 使用文本分析功能 136
5.5 观察决策者的行为 136
5.5.1 观察典型的经理决策活动 136
5.6 观察物理环境 138
5.6.1 结构化环境观察(STROBE) 138
5.6.2 应用STROBE方法 139
5.7 小结 141
复习题 141
问题 142
小组项目 144
参考资料 144
第6章 敏捷建模、原型化方法和Scrum 146
6.1 原型化方法 146
6.1.1 原型的种类 146
6.1.2 用户在原型化方法中的角色 148
6.2 敏捷建模 149
6.2.1 敏捷建模的价值和原则 149
6.2.2 敏捷建模的活动、资源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