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美国现代纪实文学。讲述了21岁到27岁,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海明威旅居巴黎,度过的一段困顿、疯狂的日子。
1934年3月,《名利场》杂志刊出了一版幽默漫画:一整页欧内斯特 ·
海明威的各式纸偶,展现了他*著名的几个形象。画中有:斗牛士海明威,拎着一只砍下来的公牛头;整日泡在酒吧里沉思的作家海明威(他面前的桌上放着四个酒瓶,而一位招待又拿来了三个);参加了血腥战争的老兵海明威。“欧内斯特
· 海明威,”漫画的标题写道,“美国自己的文学野人,用力喝酒,用力战斗,用力爱,一切都以艺术之名。”
在海明威的一生中,不断有新形象找上门来:钓深海鱼的硬汉、大型动物猎人、“一战”后巴黎丽兹酒店的常客、白胡子老爹。所有这些身份,他都很享受,媒体同样津津乐道。就书的销量来看,海明威是美国*多才多艺的畅销书作家,也是美国人*喜闻乐道的文娱人物。
[美]莱斯利·M.M.布鲁姆
文化史学家、记者、小说家。出生在美国纽约,现定居洛杉矶。获威廉姆斯学院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读书期间主攻历史。曾获赫彻·史密斯专利研究基金。被《时尚》杂志评选为“时尚100人”成员。作品散见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名利场》等。
导言
一
巴黎是个婊子
席卷奥林匹斯
焉知非福
就让压力一点点积聚
通向纽约之桥
二
摆渡人
伊甸园的夏娃
制胜一击
突围的季节
多萝西·帕克的威士忌
你死我活
三
国王有多快活
太阳,已升起
尾声
致谢
席卷奥林匹斯
多年后,海明威一位同在巴黎的记者同事回忆说,“他是一位行为古怪但显然聪明过人的青年”。另一位美国记者认为海明威是“某种阁楼上的天才”,不过他隐隐带着轻蔑的暗示说,即使海明威在自己的文章里鄙视咖啡馆中的那些人,他结交的也还是那些人。在巴黎的媒体圈里,没有人对海明威持中立态度——终其一生,人们对他不是崇拜,就是反感。但是每个人似乎也能察觉到,他会有不凡的人生。
虽然海明威在同事中树立了不错的口碑,但到了1922年春天,他就厌倦了外国记者的生活方式。虽然这份工作比《合作共赢》的记者工作更光鲜,但是和那时一样累。
“我在这条文字流水线上挣每天吃的面包钱。”他对舍伍德 · 安德森讲——并未提及妻子的信托基金,其实那才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他还向另一位朋友抱怨,他已经辛苦得快把打字机的色带磨穿了。
海明威担心的不仅是新闻工作会让他没有时间写作具有革命意义的小说,他甚至担心新闻报道本身会损害他写出像样散文的能力。诚然,身为记者,旅行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潜在写作素材,从事新闻写作也教给了他如何在纸上有效地传达观点。他坦言:“在《星报》,你必须学会写简单明了的句子。”但是除此之外,新闻报道工作带来的只有破坏性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