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动物疫病综合防制技术(畜牧兽医及相关专业使用)》的中心内容就是怎样在基层或养殖场实施动物疫病综合防制技术;综合防制技术包括的主要具体措施、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影响因素和应对办法等;同时,涉及政府、各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技术业务部门的行政行为和监管职责。《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动物疫病综合防制技术(畜牧兽医及相关专业使用)》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各种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防制参考用书。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动物疫病概论
第二节 动物疫病综合防制技术
第二章 动物饲养与兽医卫生
第一节 养殖场的兽医卫生标准
第二节 饲养管理与防疫
第三节 动物营养与防疫
第四节 建立防疫制度
第三章 动物疫病预防
第一节 免疫接种技术
第二节 疫苗分类及应用
第三节 药物预防
第四章 检疫
第一节 引进动物及产品检疫
第二节 饲养动物的健康检查
第三节 检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第五章 隔离封锁
第一节 封闭饲养
第二节 分区饲养和全进全出饲养
第三节 自存疫病的控制和净化
第六章 消毒、杀虫与灭鼠
第一节 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消毒的方法
第三节 消毒药品
第四节 消毒的应用
第五节 杀虫和灭鼠
第七章 养殖废弃物处理
第一节 动物尸体处理
第二节 动物粪尿处理和利用
第三节 其他废弃物处理
第八章 动物疫情处理
第一节 地处受威胁区或疫区的综合防控技术
第二节 发生疫情的处理
实训
实训一 免疫计划的制定
实训二 生物制品的使用
实训三 检疫样品的采集
实训四 血液样品的采集
实训五 病料的采集和送检
实训六 动物养殖场的消毒
实训七 药物预防
实训八 驱虫
实训九 病死动物的处理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主要参考文献
(2)疫苗的免疫学特性:疫苗的种类、品系、性质、免疫途径、产生免疫力需要的时间、免疫保护期等差异,以及不同疫苗间使用产生的相互干扰,是影响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予充分考虑。
(3)动物的种类、日龄及用途:使用何种疫苗应根据动物的种类、日龄而定。动物的用途不同,生长期或生产周期会有差异,也会影响疫苗的使用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减少捕捉动物的次数等。
(4)动物免疫状况:严格来讲,应根据动物体内的某种疫病的抗体水平,来决定动物是否应该进行该种疫病的免疫。因此,应考虑动物体内抗体滴度的高低、母源抗体的有无。有条件时进行抗体监测,特别是猪瘟、口蹄疫、禽流感、新城疫等严重疫病的免疫抗体监测,避免盲目、随意免疫。
(5)配套防疫措施及饲养管理条件:规模化养殖场的配套防疫措施及饲养管理条件较好,制定的免疫程序应用效果良好时,在外界条件和疫病状况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一般应使这一免疫程序固定实施。如发现有缺陷和不足,应查明原因,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
3.养殖场免疫程序及影响因素 各类养殖场的动物种类、养殖规模、环境条件、饲养方式、技术力量和水平、疫病的历史和现况等情况不相同,不可能有一个通用的免疫裎序,在实践过程中还需根据免疫效果和突发疫病等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因此,免疫程序必须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在制定使用疫苗的种类和接种时间时(特别是免疫抑制性疫病疫苗),应具体考虑如下因素。
(1)本场病史及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全面考虑当地、周边动物养殖场疫病流行情况、特点及引种场、本场病史,以决定接种疫苗的种类。一般说来,本地、本场未经证实已受到严重威胁的传染病,最好不要接种该病疫苗。
(2)动物母源抗体水平:因为母源抗体会干扰幼龄动物首次免疫的效果。初生动物体内母源抗体有一定的消长规律,需等待母源抗体水平降至一定程度时,方可进行免疫接种,否则不能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因此必须确定最佳的首免时间。
(3)上次同种疫病免疫所剩余抗体的水平:过早接种,可能影响免疫效果;过迟接种,则会在第二次接种后至产生有效抗体前,有一段危险的免疫空白期,此时容易遭受该种疫病侵袭。
(4)动物健康状况:免疫抗体是在中枢神经调节下,由免疫器官所产生,健康的体质和发育成熟的免疫器官,可产生良好的免疫抗体。不健康的动物接种疫苗后,不但不能产生理想的免疫抗体,还容易由于应激引起死亡。
(5)疫苗的协同及干扰:要注意各种疫(菌)苗的配合,疫(菌)苗是生物制品,各自的特异性不同,只能保护相应疫病。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可以使用联苗,但不得随意将几种单苗盲目混合,任意使用。否则,不但不能收到良好的免疫效果,甚至影响动物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