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面向从事音频领域研究的专业书籍。通过此书,读者能够掌握空间线索在音频中应用的基础知识,并能了解空间音频技术在3D音频研究的一些前沿内容和实验手段。本书概念讲解清楚、系统性强,是作者多年来从事数字音频编码工作并指导研究生开展研究的经验总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张聪,男,1968.9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现担任湖北省食品质量和安全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计算机专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信评议专家、教育部研究生学位论文通信评议专家、国家粮食局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湖北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武汉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熟悉计算机、电子通信、电气工程、自动化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工程建设等,研究方向是多媒体信息处理和网络通信。
第一篇
本篇摘要
第1章绪论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1.3 本篇研究内容4
1.4 本篇各章节安排4
第2章空间心理声学理论基础6
2.1 引言6
2.2 传统心理声学6
2.2.1 闻阈和痛阈7
2.2.2 掩蔽效应8
2.2.3 临界频带9
2.3 空间心理声学11
2.3.1 空间定位11
2.3.2 双耳线索的感知特性12
2.4 空间音频编码与双耳线索13
2.5 总结15
第3章双耳强度差临界感知特性测试系统的建立16
3.1 引言16
3.2 测试人员的选择16
3.3 实验设备17
3.4 双耳强度差ILD参考值的选取17
3.5 测试序列的制作18
3.6 测试方法18
3.7 测试系统建立21
3.8 总结22
第4章双耳强度差感知特性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23
4.1 实验数据23
4.2 双耳强度差感知特性JND曲面拟合26
4.2.1 插值法的基础知识27
4.2.2 插值点的选取27
4.2.3 曲面插值拟合方法28
4.2.4 曲面拟合的结果分析31
4.3 双耳强度差感ILD的JND曲线的函数逼近
4.3.1 函数逼近的基础知识
4.3.2 JND函数逼近曲线33
第5章工作总结I
参考文献I
第二篇
本篇摘要VI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1.3 本篇研究内容4
1.4 本篇各章节安排4
第2章 空间音频编码技术和感知特性6
2.1 引言6
2.2 心理声学基础6
2.2.1 听阈和痛阈7
2.2.2 声音的掩蔽效应8
2.2.3 临界频带9
2.2.4 基于传统心理声学模型的编码10
2.3 空间心理声学与空间音频编码11
2.3.1 双耳线索在空间中的定位作用11
2.3.2 双耳线索的恰可感知差异值13
2.3.3 空间音频编码13
2.4 总结15
第3章 双耳强度差和双耳时间差的恰可感知差异值测试16
3.1 引言16
3.2 测试人员的筛选16
3.3 测试环境17
3.4 改进的测听系统17
3.5 测听音频信号21
3.5.1 测听音频信号的频率选取21
3.5.2 测听音频信号的方位选取21
3.5.3 测听音频信号的强度设置22
3.6 测听音频信号的制作22
3.7 实验测听方法24
3.8 实验测试步骤25
3.9 测听系统的操作步骤28
3.10 恰可感知差异值的曲线拟合29
3.10.1 插值法29
3.10.2 线性插值法29
3.11 总结30
第4章 双耳时间差与强度差的感知特性数据处理与研究31
4.1 原始数据的处理31
4.2 数据图的分析33
4.2.1 双耳强度差ILDs的阈值分析和对比33
4.2.2 双耳时间差ITDs的阈值分析和对比34
4.3 曲面拟合及其分析36
第5章 工作总结38
参考文献39
本篇摘要II
1 绪论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1.3 本篇研究内容4
1.4 本篇各章节安排5
2 空间音频编码技术7
2.1 引言7
2.2 传统心理声学基础7
2.2.1 听阈7
2.2.2 掩蔽效应8
2.2.3 临界频带9
2.3 空间声源定位10
2.3.1 双耳线索11
2.3.2 双耳线索的的共同作用11
2.3.3 椎体混淆与耳廓效应12
2.4 空间音频编码12
2.5 本章小结14
3 双耳强度差和双耳时间差空间方位感知特性测试15
3.1 引言15
3.2 测听人员筛选15
3.3 参考音选择16
3.4 测试音数据库建立17
3.4.1 音频采集装置设计17
3.4.2 音频采集与预处理19
3.4.3 测试音选择20
3.5 音频测试序列的制作20
3.6 基于MFC对话框的测听系统设计与实现21
3.6.1 引言21
3.6.2 系统功能设计22
3.6.3 系统模块设计22
3.6.4 系统实现22
3.7 实验方法及步骤24
3.7.1 实验方法24
3.7.2 实验步骤25
3.8 本章小结28
4 实验结果分析29
4.1 原始数据预处理29
4.2 双耳时间差ITD测试数据分析29
4.2.1 ITD的水平方位角与频率的关系30
4.2.2 ITD与水平方位角的关系30
4.2.3 ITD与水平方位角和频率曲面插值31
4.2.4 ITD与水平方位角和频率曲面拟合33
4.3 双耳强度差ILD测试数据分析34
4.3.1 ILD的水平方位角与频率的关系35
4.3.2 ILD的水平方位角与ILD的关系35
4.3.3 ILD与水平方位角和频率曲面插值36
4.3.4 ILD与水平方位角和频率曲面拟合37
4.4 本章小结38
5 工作总结39
参考文献40
本篇摘要V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
1.3 本篇研究内容4
1.4 本篇各章节安排4
第2章 空间音频编码技术理论基础6
2.1 引言6
2.2 传统心理声学6
2.2.1 听阈和痛阈5
2.2.2 人耳的掩蔽效应6
2.2.3 临界频带8
2.3 空间心理声学与空间音频编码9
2.3.1 空间信息参数9
2.3.2 空间信息参数的恰可感知差异值12
2.3.3 空间音频编码12
2.4 本章小结13
第3章 双耳强度差和双耳时间差的恰可感知差异值测试14
3.1 引言14
3.2 受试者的筛选14
3.3 测试环境与设备14
3.4 测听音频信号15
3.4.1 测听音频信号的频率选取15
3.4.2 测听音频信号的IC参考值选取15
3.5 测试序列的制作16
3.6 测试系统建立16
3.7 实验方法及过程19
3.8 本章小结24
第4章 双耳相关性的感知特性数据处理与研究25
4.1 测听实验所得数据25
4.2 数据图的分析25
4.3 双耳相关性IC感知特性JND曲线的函数逼近27
4.3.1 函数逼近的基本概念27
4.3.2 JND函数逼近曲线28
4.4 双耳相关性IC感知特性JND曲面拟合32
4.4.1 插值法32
4.4.2 线性插值法32
4.4.3 插值节点的选取33
4.4.4 曲面拟合及其分析33
4.5 本章小结34
第5章 工作总结36
参考文献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