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发展历史和教育活动,挖掘船政文化和办学精神,梳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传承,对学校自船政学堂时期以来的文化传承及育人实践探索活动进行了回顾总结。整本书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新意,且可读性较好。
《百年船政 世纪星火: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文化育人探索与实践》:
一、历史选择了福建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具有得天独厚的海域港口优势,既有宋元时期的世界名港泉州港,又有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长乐港以及明代后期重要贸易港口漳州月港。这些港口在海上丝绸之路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与地位,使福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并对福建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福建独特的地域文化
1.海洋精神成为福建地域文化的显性特征
福建倚山临海,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很早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治闽期间,更是大力开辟闽越海道,促进福建对外交通,使泉州港从原来广州、扬州大港的中转港口一跃而成为直接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深入,福建的福州港、漳州的月港也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漫长的海岸线和频繁的海上贸易活动,让福建人与海洋的对话来得直接而深刻,“利商舶,轻远游”“恬波涛而轻生死”的海洋精神成为福建地域文化的显性特征。
何为海洋精神?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解读。在王东维先生看来,“海洋精神是与特定时代相联系的海洋群体的思维方式、思想状态、内在品质以及价值追求的统一体”。尤雪等认为,海洋精神是“海洋群体在涉海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并为海洋群体所认同的海洋认知、观念、思想、意识和心态,包含开放外向、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冒险和拼搏精神”。我们可以认为,海洋精神是海洋群体在涉海活动中所形成的与海洋特性相适应的思维范式和价值追求,开放与包容、冒险与拼搏是其精髓所在。
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海洋国土面积达到300万平方公里,但一直定位为陆地国家,国人的思维范式受农耕文化影响极大,表现为踏实有余而创新冒险不足。中国人对海洋,也仅停留在“兴渔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初浅认知上,缺乏探索的热情;当倭寇等因素作为海洋的危险因子出现时,政府简单地采取了海禁、闭关自守的政策来逃避海洋文化的冲击,这为明清国运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福建人则不然,福建人对海洋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靠海吃海”是他们的生存法则,海洋对他们意味着机遇、商机和财富。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与延伸,闽人身上的海洋文化特性越发明显。闽人“恬波涛”:以泉州为起点和终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福建人就开通了6条——泉州至占城,泉州至三佛齐,泉州至印度、波斯湾,泉州至亚丁湾及东非,泉州至菲律宾古国麻逸、三屿等地,泉州至高丽、日本。闽人“利商舶”:茶叶、陶瓷、丝绸是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最主要商品。福建不仅大力推广种植茶叶,德化陶瓷与江西景德镇陶瓷齐名,宗元时期泉州出产的丝绸质量不逊于京杭。闽人“轻生死”:郑和七次下西洋被誉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他每次都在福建放洋,许多福建卫所的官兵随行,其中的不少人后来就留在了南洋,与当地居民一起种植、经商,共同开发、建设南洋。
福建人的海洋精神让当时的泉州港从原先的中转港成长为世界名港,而“开放与包容、冒险与拼搏”并存的海洋文化也成为福建地域文化的显性特征。
第一章 溯源船政:源起图强根植教育
第一节 船政根本在于学堂
一、历史选择了福建
二、创办船政
第二节 非培养才无自始,非历练才无自伸
一、船政学堂确立了近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二、船政学堂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路径
三、船政学堂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成果斐然
第三节 船政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船政文化的独特内涵
二、船政文化孕育了中国近代技术文化体系
三、船政文化对工匠精神的拓展与创新
四、船政文化对教育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第二章 文化传承:革故鼎新薪火相传
第一节 船政学堂办学思想嬗变
一、船政学堂时期(1866-1912)
二、海军学校时期(1913-1949)
三、勤工、高航时期(1935-1951)
四、大交通范畴的职业教育时期(1954年至今)
第二节 薪火相传的办学精神
一、初创之时不畏艰难、勇于拼搏
二、国难之中的职业教育,不忘初心坚持办学
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争创国家首批示范校
第三节 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
一、校训的渊源
二、校徽
三、校歌
第四节 自觉担当的文化传承与研究
一、力促船政文化传承创新
二、加快提升船政文化集结和辐射效应
三、构建以船政文化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
……
第三章 思政文化:以德润心以文化人
第四章 专业文化:精益求精兼包并容协同创新
第五章 实践文化:德技并修历练成才
第六章 匠师文化:德艺双馨百年匠师
第七章 学生文化:立身修学扬帆远航
第八章 治理文化:以人为本趋变求新开放包容
第九章 文化自信:与时俱进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