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中国太古宙~古元古代地质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拥有众多典型的前寒武纪地质遗迹、闻名的地层遗迹、壮观的构造遗迹、多彩的水文地质遗迹和丰富的地质地貌遗迹,对于岩石学、地层学与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学、地貌学以及地球历史等地质科学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本书重点向读者展示泰山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复杂的地质构造以及多样的地质遗迹资源。为读者描绘一幅生动鲜活的泰山地址变迁史,展示泰山地质变迁的独特魅力
作者张用衡,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2011年退休于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已出版作品有《世界遗产(中国部分)·泰山》(知识出版社1994年),《国之魂魄—泰山》(泰山出版社2008年12月)等。作者田明中(1951—),男,198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土资源部地质公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致力于第四纪地质、地貌学、地质公园与旅游地学等领域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各类专著、教材15部,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教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主持或参加成功申报了7处世界地质公园、25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和省级地质公园,主持的相关科研项目已近50项,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立岱宗之弘毅——序《中华泰山文库》
导论
第一章 中华圣山——五岳独尊之泰山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貌
二、气候
三、水文
四、土壤
五、生物
第二节 文化地理环境
一、人类活动
二、历史沿革
三、灿烂文化
第二章 安稳之基——地质特征与演化
第一节 地层特征
一、太古宇
二、古生界
三、新生界
第二节 岩石特征
一、侵入岩的总体特征
二、主要侵入岩
三、泰山侵入岩的成因特征
第三节 变质作用
一、变质岩的总体特征
二、变质作用期次
第四节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地质发展史
一、大地构造与构造层特征
二、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三、区域地质发展史
第五节 泰山之沧海桑田
一、地球历史之演变
二、泰山形成的年代与阶段
三、泰山的形成演化模式
第六节 矿产资源
一、沉积矿产
二、内生矿产
第三章 见微知著——地质研究和意义
第一节 地质研究历史及成果
一、地质研究成果
二、地质保育历史
三、地质保育成果
第二节 细数家珍——地质遗迹
一、地质遗迹的类型
二、地质遗迹的科学意义
三、地质遗迹资源综合评价
第四章 岩岩泰山——典型地层与岩石
第一节 大地“年轮”——典型地层
一、太古宇泰山岩群剖面
二、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
……
第五章 天工神笔——地貌景观
第六章 天人合一——地质文化
第七章 昂首天外——地质公园
第八章 警钟长鸣——环境地质
参考文献
后记
一生中能与泰山结缘,是我的幸福。
泰山在中国人民生活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们常说“重于泰山”“泰山北斗”“有眼不识泰山”……在中国人心目中,泰山几乎是“伟大”“崇高”的同义语。秉持泰山文化,传承泰山文化,简而言之,主要就是学做人,以德树人,以仁化人,归于“天人合德”的崇高境界。
自1979年到现在,我先后登临岱顶46次,涵盖自己中年到老年的生命进程。在这漫长岁月里,纵情山水之间,求索天人之际,以泰山为师,仰之弥高,探之弥深。从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感悟到“生有涯,学泰山无涯”。
我学习泰山文化,经历了一个由美学考察到哲学探索的过程。美学考察是其开端。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为给泰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做准备,许多专家学者对泰山的文化与自然价值进行了考察评价。当时,北京大学有部分专家教授包括我在内参加了这一工作。按分工,我研究泰山的美学价值,撰写了《泰山美学考察》一文,对泰山的壮美——阳刚之美的自然特征、精神内涵以及对审美主体的重要作用,有了较深的体悟。除了理论上的探索,我还创作了三十多首有关泰山的诗作,如《泰山颂》: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这是我对泰山的基本感受和认识。这首诗先后刻在了泰山的朝阳洞与天外村。我认为泰山的最大魅力在于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我对泰山文化的学习,开端于美学,深化在哲学。两者往往交融在一起。在攀登泰山时,既有审美的享受,又有哲学的启迪(泰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对泰山的审美离不开形象、直觉,哲学的探索则比较抽象。哲学关乎世界观,在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人的精神影响更为深沉而持久。有朋友问我: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泰山对自己的最深刻的影响?我回答:这个词应该是生命的“生”。可以说,泰山文化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天人之学,其内涵非常丰富,可谓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缩影。泰山文化包容儒释道,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文化,与孔子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易·系辞下》中讲“天地之大德日生”,天地生育万物,既不图回报,也不居功,广大无私,包容万物,这是一种大德。天生人,人就应当秉承这种德行,对于人的生命来说,德是其灵魂。品德体现了如何做人。品德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方向、道路乃至生命质量。人的价值和意义离开德便无从谈起。蔡元培先生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深刻地体现了“天人合德”的思想。学习泰山文化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泰山文化中“生”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近四十年,我好像上了一次人生大学,感到生生不已,日新又新,这种精神感召自己奋斗、攀登,为人民事业做奉献。虽然我已经97岁,但生活仍然过得充实愉快,是泰山给了我新的生命。
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这方面,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浩瀚的资料,亟待整理。挖掘、整理泰山文化,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迫切需要。
日前,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的同志来舍下,告知他们正在编纂《中华泰山文库》。丛书分为古籍、著述、外文及口述影像四大书系,拟定120卷本,洋洋五千万言,计划三到五年完成。我听了非常振奋!这是关乎泰山文化的一件大事,惠及当今,功在后世,是一项了不起的文化工程。我对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领导同志的文化眼光、文化自觉、文化胆识和文化担当,表示由衷钦佩;对丛书的编纂,表示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