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研究 作者,起也。“作”有兴起、创新之义,但孔子却讲“述而不作”。是“述”还是“作”,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围绕“创作”“人为”观念展开的一场历史悠久的论辩。“述作之辩”不仅是哲学层面上自然与文化关系的呈现,其核心在于大变革时代人们对新制度——中央集权帝国——合理性的阐释,体现出“创新”为中国历史进程带来的文化张力。
普鸣(Michael J. Puett),1986—1994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师从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获人类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东亚系任教,现为Walter C. Klein中国历史讲席教授,东亚系、人类学系双聘教授。
普鸣的著作关注宗教、人类学、历史、哲学的交互领域,注重将中国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比较视野中讨论。
绪论
对中国文化的分析
研究方法
研究架构
第一章御疆辟土:青铜时代对祖先与
创作的看法
青铜时代的《诗》与卜辞、铭文
周之衰亡
结论
第二章人之技艺:战国时期对自然与文化问题的论辩
论辩之始
修正对“自然”的定义
文化的本质:战国后期论辩的发展
结论
第三章圣人、臣下与乱贼:叙述国家起源
早期中国神话研究的症结
叙述国家起源
结论
第四章创作帝国:帝国统治的兴起与巩固
创作帝国:秦朝
帝制的衰落
汉代对帝国的再造与巩固
结论
第五章创作的悲剧:司马迁对帝国兴起的重构
司马迁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