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专题报告”聚焦媒介文化,揭示当今媒介文化的发展态势,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术沙龙”关注新媒体语境下的知识传播,分别探讨知识传播机制,实践困境与疏导路径,马赛克理论视角下碎片信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及其影响,社交媒体环境下恐慌性谣言的传播特征与管理策略;“学术沙龙”还聚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使用和媒体与社会公共治理问题;“个案研究”就城市网络视听产业与城市品牌形象展开探讨。
卷首语
融媒体、人工智能技术助推传播局势变革,而新的传播环境催生了新的媒介文化现象。纷繁复杂的媒介文化现象迫切需要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解读。本辑“专题策划”精选5篇研究性文章聚焦媒介文化,揭示当今媒介文化的发展态势,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以微信红包、短视频App、网络表情符号、网络流行语等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数字化新民俗的媒介属性,视听文化背后的生产逻辑及其影响,文化符号背后的群体行为与道德反思,网络热词的话语权力及其社会意涵。研究指出,当代文化就本质而言是一种媒介文化,当代文化传播实践与响应的历史文化逻辑相辅相成,其背后反映出特殊的伦理特质与社会动能。
信息创造价值,其过程伴随着广泛的知识传播实践。新的传播环境下,知识传播逐渐由精英群体转向社会大众,并以不同的信息样态展现较为深远的影响。知识传递、对话、共享与应用等一系列环节,关乎科技的创新、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传承。本辑“学术沙龙”关注新媒体语境下的知识传播,分别探讨新媒介语境下的知识传播机制,实践困境与疏导路径,马赛克理论视角下碎片信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及其影响,社交媒体环境下恐慌性谣言的传播特征与管理策略。本辑“学术沙龙”还考察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使用议题,分别讨论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对其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影响路径;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环境、传播媒介和渠道等角度探讨影响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创新的因素。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已经在政府政务管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扩展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空间,更通过具体的网络舆情事件影响我国公共政策议程与社会治理战略进程。本辑“学术沙龙”还聚焦媒体与社会公共治理问题。社会治理从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过程三个方面考察新媒体对我国政治空间拓展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从我国214起舆情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政策议程形成的网络舆情触发因素;基于150起网络群体事件的实证分析,探讨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机制与治理对策。
21世纪被称为“城市的世纪”。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是社会网络的重要连接力,裹挟着多个层面的传播力量,深刻影响着社会机制与社会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的发展。本辑“个案研究”聚焦城市传播实践,就城市网络视听产业与城市品牌形象议题展开探讨。分别以上海市、镇江市为研究个案,通过与国内10个城市的比较,研究上海网络视听产业的竞争力现状与发展策略;通过建立与分析城市特色资源和环境要素分类指标,探讨镇江市品牌形象塑造和管理的策略和实施路径。
“他山之石”关注西方国家假新闻治理的实践与困境,通过学习国外经验,力求服务于我国假新闻治理工作。《新媒体与社会》集刊关注传媒领域正在发生的变革,不断探索新的媒介现象,发掘新的研究路径,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方法创新,为新媒体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专题策划
微信红包媒介属性研究
——基于对传统红包媒介文化的认知 程丽红 于军
景观生产和狂欢性共同体构建
——短视频App文化生产逻辑分析 刘娟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与反思 彭肇一 孙发友
“油腻”的产物:修辞化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意义 李沙
当代文化传播的伦理特质及其社会动能 冉华
学术沙龙
断裂与继承:新媒介语境下知识传播的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 曹珊
碎片信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与问题
——基于马赛克理论的角度 黄晓军 田森杰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对其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影响路径:
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 李静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 高云微
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 刘笑言 郝宇青
网络舆情传播与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 万旋傲
自媒体时代网络群体事件:传播机理与治理对策 姚万勤
新媒体时代舆论反转现象的传播学思考 李静
机遇与创新:大数据时代舆情分析和社会治理路径突围
——大数据环境下舆情分析与社会治理创新研讨会综述 刘锐 李丹珉
中国战略传播研究框架与话语体系构建
——第二届战略传播研究高峰论坛综述 杨启飞 陈虹
个案研究
上海市网络视听产业的竞争力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兼与国内其他大城市比较 金恒江 余来辉 张国良
新媒体时代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及管理策略
——以镇江市为例 蒋慧 李玉莲
他山之石
西方国家假新闻治理的实践与困境 汝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