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我国现代城乡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以广西南宁所辖一个壮族村庄为主要切入点,运用多点田野及人口流动民族志等方法,既从流出地的视角探讨人口外流对原空间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又从流入地的视角分析流动者在新空间的适应过程,同时讨论空间分离背景下的实践者如何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方式加强彼此的联系与沟通。
序
李明欢
知晓壮族并留下刻骨铭心之美好印象,源自童年时在影院里被刘三姐那美妙动听的歌声所打动,被银幕上那青翠秀丽的柳江山水所陶醉。然而,只有在我真正面对来到我面前的第一位壮族博士研究生即本书作者李虎时,方开始了对于壮族历史和文化的直接感悟,并且从见证李虎多年对于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开始,我对于壮族情怀、壮族精神的理解也得以深化。
本书系李虎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走上流动打工之路,学术界关于打工者的研究可谓与日俱增,不可胜数。因此,当李虎提出以壮族打工者为其博士生阶段的研究对象时,我多少有些担心:如何能在这汗牛充栋的研究中创出新意?可喜的是,历经三年多的努力,李虎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如今,学生的大作即将付梓,作为导师自然倍感欣慰!
人类学的魅力正是如此:经由与研究对象日常间的生活,呈现诸如一次餐桌上的参加者、座次、饮食、话题等的平常与特殊之处,从中找到人群背后的社会真相和文化意义。书中,无论是伏台“原空间”中的仪式、家庭、节日与生计,还是因人口的流动而引发的各种变迁,以及在变迁过程中人群或诸多个体在适应面前的磨合,都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面对开放的社会,传统乡村,也就是作者提及的类似“原空间”般乡村中的人群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此种变化。如果说古典人类学家竭尽全力将一个个不同地域被他们视为“凝固”的人群社会文化加以呈现且从中找寻真相的话,那么,现代人类学家则致力于“大洪水”来临之前的种种“救赎”,但他们追寻的目标实质与古典人类学家相同。然而,当代人类学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一区域中一人群社会变迁的描述,这不仅是因为当代社会确实发生着与任何历史时期都难以相较的巨大变化,也是因为人类学家关照人类社会现实的初心不断强化。正如书中所呈现的,一切社会变迁中都会有群体的分离与重组,也会有被人群视为“传统”的事物的分崩离析、消隐或杂糅,更会有面对这一切变化时个体的彷徨、不适乃至争执,作者使用“分离、互动与调适”作为本书研究的基调,正是如此,更是恰如现实。
本书作者不仅坚守人类学的田野传统,也继承了材料呈现与语言表述上人类学的看家本领:一个个故事,一处处细节,一段段观察,一番番对话,一道道思考与讨论,无不体现出人类学味道。读它,中国的一个个乡村就闪现在脑际;细读它,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变迁俨然就在眼前。
李虎生于壮乡,自幼在壮族山乡文化熏陶中成长,同时也在社会化过程中更深地融入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他的研究以其家乡广西马山伏台为田野点,从“原空间”出发,全面梳理地方、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而以主要篇幅剖析伴随着人口流动而出现的壮族乡村人口生存空间的拓展,以及他们在新空间的落足、适应与发展。李虎还注意剖析壮族文化如何伴随着人口持续不断地向外流动,与汉族文化既碰撞又交融,同时指出壮族传统文化既成为维系外出者与留守者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缓解农村走向解体的根本保障。
熟悉的乡情与专业的学识相互融合,使李虎的研究既凸显壮族传统习俗、民间信仰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又注意通过扎实的比较研究点明壮族与汉族人口流动在动因、方式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及缘由。毕竟,同生活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同谋发展于广袤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所思、所想、所历、所求,自然呈现诸多共享、共有、共治、共得。
“歌似滔滔柳江水,源远流长永不断!”壮乡歌仙刘三姐的歌声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传遍四方,祝愿包括本书作者李虎在内的诸多壮乡优秀青年学者也以其步步深化的研究为中华民族的学术百花园增新光,添异彩!
李虎,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兼职编辑,第八批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绪论
第一章 原空间:聚落环境、历史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聚落的空间环境及背景
第二节 村落的生计方式与传统文化
第三节 国家民族政策的实施与地方民族关系
第四节 原空间的松动:集体化时期的人口流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空间拓展与社会分离:村落打工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 空间拓展的历程
第二节 空间拓展的动因
第三节 空间拓展的策略与分离仪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空间的文化适应:他乡生活
第一节 物质层面的适应
第二节 制度层面的适应
第三节 精神层面的适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空间的调适与变迁:分离背景下的留守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生计方式
第二节 婚姻家庭
第三节 公共参与和闲暇生活
第四节 村落关系与语言认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种空间下的互动与维系: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不同空间下的沟通方式
第二节 春节:同一时空下的短暂聚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分离、互动与调适
第二节 问题与思考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