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历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及其作品,探讨了他们的文学艺术与成就,包括法国的素利·普鲁多姆,德国的狄奥多·蒙森,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芙等。
《诺贝尔文学之魅:人类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守望》是一部内容精湛、风格新颖、编排隽秀、极有阅读价值的书。在世界范围内,文学奖琳琅满目,而诺贝尔文学奖是举世关注的大奖,文学奖的荣誉没有超过此奖者。并不是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就代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正如作家看人生有多种视角一样,评定作品也有多种视角。一个视角一个标准,诺贝尔文学奖反映的是瑞典文学院的视角。万里先生常戏谑地称他们为“瑞典文学院的老朽们”,可见他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标准是持有异议的。确实出现过这样的事实:一个得奖者的名字和作家一经宣布,世界文坛便一片哗然,关心此事者都惊得瞠目结舌,很不以为然,像前苏联的托尔斯泰、英国的哈代、挪威的易卜生、美国的德莱赛等都被拒于这个奖项之外,就是一个的偏颇,但总的说来,这个奖项的得主都有很大的代表性。都是当时文苑耀目的亮点.否则就享受不到全世界的关注与敬重。
序言
揭示生命的精微
【法国】素利·普鲁多姆
张扬理想主义的“碎瓶”
【德国】狄奥多·蒙森
站在古罗马废墟上
【挪威】比昂斯腾·比昂松
挪威海岸的鲜活灵感
【法国】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
高擎“普罗旺斯”的旗帜
【西班牙】何塞·叶却加莱
在戏剧创作的存折上
【波兰】亨利克·显克维奇
燃烧着民族情感的火焰
【意大利】乔苏埃·卡尔杜齐
世纪山顶的优美吟唱
【英国】鲁德亚德·吉卜林
观察与想象的天翼空间
【德国】鲁道夫·奥伊肯
探寻精神王国的奥秘
【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荚
神话与传说赋予的灵感
【德国】保罗·海泽
行走在斯普累河的隧道上
【比利时】奠里斯·梅特林克
象征主义戏剧的
【德国】格哈德·霍普特曼
救赎的信念和曙光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民族土壤上理想永恒
【法国】罗曼·罗兰
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
【瑞典】魏尔纳尔·冯·海顿斯坦
浪漫在复古的田园里
【丹麦】卡尔-阿道尔夫·吉勒鲁普
拓展自由主义的空间
f丹麦】亨利克·彭托皮丹
植根于社会的真实
【瑞士】卡尔·施皮特勒
普罗米修斯的圣徒
【挪威】克努特·哈姆生
播种在大地上的涩果
【法国】阿纳托尔·法朗士
神性与人性的精彩变奏
【西班牙】哈辛托·贝纳文特
营造辛辣讽刺的喜剧场
【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
艺术与现实的结合
……
1922年,他创作了以金钱为婚姻纽带的中篇小说《给麻风病人的吻》,该作品以悲怆的笔调描写了美貌的诺埃米因无财产支撑被迫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丑陋的佩罗埃尔,她为他恪守妇道并终生守寡,金钱婚姻让诺埃米付出了青春、爱情、幸福等沉重的代价。而佩罗埃尔更是不幸,他靠着金钱娶到诺埃米之后,不但没有得到爱,反倒自惭形秽,他主动去照顾一位肺病患者,故意染上不治之症,导致过早离世。
这部小说深刻揭露了金钱对人性的异化,恰如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控诉的那样:“人间再没有像金钱这样坏的东西到处流通,这东西可以使城邦毁灭,使人们被赶出家乡,把善良的人教坏,使他们走上邪路,做出可耻的事,甚至叫人为非作歹犯下种种罪行。”
这种罪行在莫里亚克另两部作品《爱的荒漠》和《苔蕾丝.德斯盖鲁》中尤有精彩叙述。《爱的荒漠》讲述的是主人公巴斯克夫妇觊觎着财产继承权,雷蒙因要求得到像姐姐的嫁妆那样一份财产遭父母拒绝而与之断绝关系。《苔蕾丝.德斯盖鲁》则描写了天性有着财产占有欲的苔蕾丝自愿跳人物的罗网,嫁给拥有“两千公顷地产”的贝尔纳,她企图通过婚姻获得这一财产支配权,恰好贝尔纳也垂涎她的松林,两人的结合实质上是财产的结合。
在这两篇小说中,作者向人们展示了金钱与物欲对人性的扭曲,提出了人是物的主人还是物的奴隶的命题。这个命题的由来源于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弗氏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是一种生物本能欲望,由各种生物本能的总能量构成;自我是人格的意识系统,负责调节本我与外界之间的冲突;超我是一种外在价值规范,是文明所赋予的“我”的境界。它的职责是控制本我的冲动,监督自我对本我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