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鲁迅与五四启蒙精神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观念与道德实践的纠葛为基本线索,通过考察现代中国的文学现象来反思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与命运,反思当代中国知识界的精神状况。
《知识与道德的纠葛》以鲁迅与五四启蒙精神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观念与道德实践的纠葛为基本线索,通过考察现代中国的文学现象来反思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与命运,反思当代中国知识界的精神状况。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学选择与文学态度的发生
一、1903-1907:鲁迅的“沉默”与“回心”
二、“弃医从文”:鲁迅思想成长中的“自觉”
三、“诚与爱”:鲁迅的文学态度与发生原理
第二章 左翼浪漫文人的青春理想与悲剧命运
一、左翼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青春的激扬
(一)选择与张扬:浪漫精神的追溯
(二)青春时代:历史的呼唤
(三)青春人格:浪漫的回响
二、左翼浪漫主义文学世界:矛盾的追求
(一)矛盾的追求:个性与信仰的两难
(二)悖谬的选择:双重身份与两类文本
(三)火与梦:两重世界的交响
三、左翼浪漫主义文学命运:悲剧的归途
(一)三种观念:外部批评的问题
(二)三种根源: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并非结语:鲁迅的震惊之外
第三章 周作人救亡时期的道德思想与启蒙悲剧
一、“为知识而求知识”:“纯粹的学问”与“真的科学精神”
二、反“气节的八股”:民族危机中的气节观念与道德批判
三、“文人不谈武”:救亡时期的“责任”与“主要的工作”
第一章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学选择与文学态度的发生
鲁迅的世界观念与现代意识,应该说在南京新式学堂开始接触西学的时候就有所孕育了,但真正眼界大开,开始以一种世界眼光和现代意识来思考中国问题,还应该是在他留学日本时期。以对鲁迅的现代意识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进化论为例,周作人回忆说,鲁迅在南京读书的时候虽然也“看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但是一直到了东京,学了日本文之后,这才懂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明白进化学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鲁迅从1903年写作《斯巴达之魂》、《说钼》、《中国地质略论》,到1907、1908年相继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未完),篇篇可谓大文章,个个皆是大题目。在这一系列长文中,鲁迅对于现代中国问题的思考虽然还不能说成熟,但确乎已经成型了。在这个意义上,日本学者伊藤虎丸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把鲁迅的留学时期单单看作‘习作’时代是不够的,毋宁说是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后鲁迅思想的筋骨时期。”那么,在“筋骨时期”所发生的文学活动,也一定埋伏着鲁迅文学的“筋骨”,亦即一种属于内部生命原理而非外部理论的东西吧。
一、1903-1907:鲁迅的“沉默”与“回心”
对于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学活动,人们普遍看重他在1907年前后的文章。一般的看法是,鲁迅在弃医从文后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1903年前后的初期文章已不具有代表性了。鲁迅留学后期的文章几乎集合了青年鲁迅的思想精华,也充分展现了其的思想个性与精神气质,但这并不意味着1907年的鲁迅与1903年的鲁迅就此切断了联系。青年留学生的思想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问题是,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意义层面上完成的?是一种舍弃,还是一种扬弃?是一种告别,还是一种继续?尽管其问所发生的幻灯片事件已被人们无限放大,但其意义同时也被高度简化了。
其实,鲁迅在1903年与1907年两个时期的文章,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是一种截然分裂的关系,恰恰相反,它们在思想方面存在着某种深刻的一致性与延续性。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其一,不管前后具体主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救亡精神与富强思想一直为鲁迅所坚持。鲁迅批判现代化学说,并没有否定富强观念,而是要为其建构相应的现代精神。事实上,鲁迅在1903年的《斯巴达之魂》、《中国地质略论》中极力张扬的救亡精神与富强思想在1907年后的文章中仍然存在,并未放弃,也不可能放弃。其二,人的内在精神是鲁迅始终关注的基本问题,并不是从1907年后才开始的。尽管在1903年提笔写作的时候,鲁迅的文章主题也无非是富国强兵,但鲁迅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人的精神问题。《斯巴达之魂》颂扬“武士之魂”,其实就是一种“精神”鼓动:“激战告终,例行国葬,烈士之毅魄,化无量微尘分子。随军歌激越间,而磅礴戟刺于国民脑筋里。而国民乃大呼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