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倡导一种“以文制题”的设计思路。即,从文章理解、欣赏的角度,来设计阅读试题的重点和难点。它不再以传统的题海战术为目标,而是全面提升同学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最终完成一种质的飞跃。本书包括现代文46篇,文言文34篇。基本涵盖了近年来上海语文考试的各种阅读题型,适应于高一、高二、高三群体。作者挑选的篇目有很强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考题设计新颖,有针对性,有启发性。
一本真正为高中生量身打造的语文阅读教辅:
1. 各个击破:高中通用,现代文44篇,文言文34篇,全面涵盖近年来考试阅读题型。适应于高一、高二、高三群体。
2. 四大解密:解密试题制作目标;解密试题制作方式;解密答题基本思路;解密答案形成过程。
3. 以文制题:从文章理解、欣赏的角度,设计试题的重难点,全面提升阅读能力,完成质的飞跃。
4. 名师点拨: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在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观,融基础性、实用性、创新性为一炉。
我认为,平常的考试,既有考查前阶段教与学的效果如何的意义,更有作为同学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的“此时此刻”的学习意义,还有作为同学“学习发展的未来指向”的重要意义。因此,我在制作试题时,首先关注的是选取的文章是否具有很强的阅读意义,然后关注的是怎样通过试题将这篇文章对同学“此时此刻”的学习意义与“学习发展的未来指向”的重要意义表现出来。正是从这两点出发,我制作试题时,会紧贴同学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读书”、“识人”、“体物”、“达理”几个方面选文。想一想,我们的学习,不正是走在“读书”、“识人”、“体物”、“达理”这样的大路上吗?
——黄荣华
前言
这本《高中语文阅读试题解密》是从我多年制作的原创试题中挑选出来的,其中现代文44篇,文言文34篇。
挑选的原则是:
一、有涵盖面
这些试题有三分之一为高一、高二的期中、期末考试题,三分之二为高三的复习检测题,基本涵盖了近年来上海语文考试的各种阅读题型。
二、有针对性
这些试题原本是为检测同学的语文能力而制作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使其具有更普遍的针对性,能更好地检测同学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同学的阅读水平,此次编写又对个别试题做了修改。
三、有典型意义
1。力争每道题目都具有举一反三的意义。长期以来,同学们沉入题海战术中,反复操练变成了学习□重要的模式。不能说反复操练没有意义,它确实能帮助同学掌握一些基本“套路”,但它的意义也仅限于此。依我个人的认识,题海战在练就“套路”的同时,也练就了“麻木”与“惰性”,而“麻木”与“惰性”是语文学习的两大敌人,它会使同学逐步失去对语文的感知力、理解力与表现力。因此,我认为,要学好语文,就要摆脱题海;要摆脱题海,就要善于举一反三。举一反三□重要的是什么?是思考,是贯通思考,是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方式做前思后想、左思右想,而激动慧根,获得启示,产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个角度,我将题型选择、答案讲解融为一体,希望试题本身具有引领同学做举一反三式的思考的意义。
2。对一些常见的重点难点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制作成不同的题目,以帮助同学比较全面地理解题目的制作意义、方式及解答思路、答案形成过程与方法。如对文章(段)的整体感知、主要信息的筛选与归纳,对关键词、句、段的意义的揭示,对主要写作方法的作用的阐释。
这里要特别提醒同学注意的是,每道题目的制作都是有侧重点的,有的侧重于考查对“写了什么”(写作内容)的理解,有的侧重于考查对“为什么写”(写作目的)的把握,有的侧重于考查对“怎样写”(写作方式)的认知。如果是□□个侧重点,答题时不需要涉及后两个侧重点。如果是第二个侧重点,答题时还需要涉及□□个侧重点。如果是第三个侧重点,有时不需要涉及前两个侧重点,有时则需涉及前两个侧重点,这种题目在所有题目中答案形成□为复杂。这种题目也就是许多老师常常讲到的所谓“作用题”或“效果题”。本书在解答根据第三个侧重点制作的题目时,对此有较详细的讲解,只要同学认真阅读,是可以弄明白并掌握它的答题方式的。
3。因文制题。所谓“因文制题”,就是从文章理解、欣赏的角度,看哪些地方是阅读的重点、难点,然后据此设计题目,看同学能否把握这些重点、难点。这是与阅读考试的目的一致的。阅读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是检测同学能否读懂所考的文章,或者说,是考查同学的阅读能力的大小。但长期以来,许多阅读试题不是以考查同学的阅读能力为目的,而是以考查同学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为目的,因此,题目制作时是因知识点制题,并不是因文制题。本书的试题都是“因文制题”,因此,同学做这些题目时,一定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方向与思路,以“读懂文章”的方式做题,仔细阅读,沉入文中,认真思考,看文章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些,又是“怎样写”这些的,而不是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概念”、“思想”、“(知识点)套路”去解题。
四、有阅读价值
同学一般都将考试作为学习结果的检测。但我在此要提出问题: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考试是否只是学习结果的检测?答案是否定。我认为,平常的考试,既有考查前阶段教与学的效果如何的意义,更有作为同学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的“此时此刻”的学习意义,还有作为同学“学习发展的未来指向”的重要意义。因此,我在制作试题时,首先关注的是选取的文章是否具有很强的阅读意义,然后关注的是怎样通过试题将这篇文章对同学“此时此刻”的学习意义与“学习发展的未来指向”的重要意义表现出来。正是从这两点出发,我制作试题时,会紧贴同学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读书”、“识人”、“体物”、“达理”几个方面选文。想一想,我们的学习,不正是走在“读书”、“识人”、“体物”、“达理”这样的大路上吗?因此,我认为本书所选的文章均具有较大的阅读价值,将其作为一个阅读选本也未尝不可。
□后想提醒同学两点:一,绝大多数阅读试题的制作与解答都离不开“观点与材料”关系的思考。我们可以将中心、段意、句意、词义(语境义)看作观点“A”,将篇、段、句、词看作材料“B”,绝大多数题目都由“观点与材料”(“A”与“B”)的关系(如观点与比喻、象征、类比、举例、引用等材料的关系)化出,考查的是同学把握“A”与“B”的关系的能力。本书中有许多题目在讲讲解时都在这一点上做了提示。还有一点是,许多文章在使用材料时,会涉及对比、反衬、烘托(陪衬)等方法,因此,这方面的考题也会相对较多(高考几乎每年都出现这一类型的题目,有时多达三题)。前文已经述及,本书的一个制题方式是“因文制题”,因此在这方面也会根据选文写作的实情制题。为了说明方便,我们可以将对比、反衬、烘托(陪衬)双方看成是“甲”和“乙”。
这样,同学们只要真正能把握“A”与“B”的关系、“甲”和“乙”的关系,多数阅读题目就能迎刃而解了。
黄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