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家庭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技巧、家庭暴力与单亲家庭、家庭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等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修订版本更新了实务部分的方法与技巧指导。
张翠娥,博士,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中级社会工作师。长期从事家庭社会工作、性别与家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2部。曾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等。2015年入选武汉市“黄鹤英才”(社会工作)专项计划。
孔海娥,博士,江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妇女问题与婚姻家庭问题。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女性生命历程的角色实践》,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钟华,博士,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中级社会工作师。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弱势群体应对策略、老人长期照顾等。出版专著《叙事心理学》,译著《罗杰斯著作精粹》。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家庭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三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
第二章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家庭系统理论
第二节 家庭压力理论
第三节 家庭发展理论
第四节 女性主义理论
第三章 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整合社会工作方法
第二节 家庭治疗方法
第二篇 过程
第四章 家庭社会工作过程Ⅰ:开始与预估
第一节 接案准备
第二节 开始阶段
第三节 家庭评估
第五章 家庭社会工作过程Ⅱ:目标设定与介入
第一节 设定目标与合约签订
第二节 处遇技巧
第三节 父母亲职训练技巧
第四节 家庭会议技巧
第六章 家庭社会工作过程Ⅲ:结案与评估
第一节 结案方式
第二节 结案反应
第三节 结案步骤
第三篇 专题
第七章 夫妻关系的社会工作介入
第一节 夫妻关系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婚外情的社会工作介入
第三节 再婚夫妻的社会工作介入
第八章 亲子关系的社会工作介入
第一节 亲子关系及其特点
第二节 亲子关系问题
第三节 亲子关系的介入方法与工作坊
第九章 特殊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Ⅰ
第一节 单亲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
第二节 失独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
第十章 特殊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Ⅱ
第一节 空巢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
第二节 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
第三节 身心障碍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
第十一章 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
第一节 家庭暴力概述
第二节 社工介入家庭暴力的指导原则及角色
第三节 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家庭社会工作概述
家庭社会工作是最早的社会工作实务,也是当前最为重要的社会工作分支与领域之一。本章阐述了家庭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特征,介绍了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特征
家庭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家庭领域的运用。因此,理解家庭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特征必须从了解什么是家庭开始,家庭的定义决定着哪些人应该被纳入家庭社会工作中。
一、什么是家庭
(一)家庭的内涵
作为人类社会中最古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家庭(family)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社会文化中,家庭的含义不同。狭义的家庭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单元;广义的家庭则涵括人类在不同的进化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形式,包括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等。从社会设置视角来看,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从功能来看,家庭涵括了儿童社会化、老人赡养、性满足、经济合作等功能,是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从关系角度来看,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含拟制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综上,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包括拟制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结起来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第一,在认识家庭概念时,必须明确其与相关概念的差异。首先,家庭与日常生活中所指的家(home)是不同的。家更侧重于居住地和居住场所,而家庭概念侧重于家庭的成员,指的是具有实际功能的确切的生活单位。其次,家庭与户(house hold)的概念也是不同的。虽然通常说一家一户,但是两者在法律意义、构成要件和建制上均有差异。从法律意义上看,家庭属于民事法律范畴,户制属于行政法范畴;家庭以有权利义务关系的亲属为构成要件,户以“共居”为构成要件;家庭无明确建制,户有比较完善齐全的建制,以户口簿为依据,有户主与家属的区分。
第二,在把握家庭的内涵时,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家庭的本质。首先,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家庭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的基础上,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姻缘关系,都既是一种自然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因而家庭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统一体。其次,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组织形式,家庭不是自人类诞生之初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家庭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变化,具有历史性。再次,家庭是一个最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满足了家庭成员的多种需要,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持续和稳定的互动,他们对家庭投入了自己的全面个性和丰富的情感。最后,家庭是一种最普遍的社会制度。从横向看,家庭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民族、国家和社会。从纵向看,家庭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制度之一,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
第三,在认识家庭概念时,要深入了解家庭的多元化。事实上,对家庭进行界定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家庭的界定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人们对家庭的认识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家庭社会工作实务中,“家庭是什么”常常是让家庭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非常困扰的一个现实问题。家庭既可以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双亲家庭、单亲家庭、继父母家庭、收养家庭,也可以包括丁克家庭、同性恋家庭,甚至还可以包括那些非亲属关系、非法律认可,也不一定居住在一起,只是分享生活的人。因此,建立家庭的两位成人不一定是异性(如同性恋家庭),不一定住在同一地方(如通勤夫妻即两地分居夫妻),不一定有性关系,也不一定有爱情。家庭中可以没有父母(如父母双亡,由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可以没有子女(如丁克家庭),也可以没有兄弟姐妹,即使有子女和兄弟姐妹也可以没有血缘关系。社工必须在理解、接受和尊重家庭这些多元化特性的基础上把握家庭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