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四卷):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定 价:148 元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作者:总主编 顾海良 陈学明 王凤才 主编
- 出版时间:2020/4/1
- ISBN:9787300280721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A81
- 页码:524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
20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动荡与危机。在此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起来。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争、西方共产党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主要国家传播、研究与发展。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及其催生的法西斯主义,让当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将目光转向人、转向社会现实,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最深刻的批判。与此同时,对苏联经济发展史的研究又走向了新的方面。以多布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阐释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积极评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及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并据此研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经济增长、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理论问题。可以说,理解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发展,是客观、准确、深度把握整体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可逾越的一环。
陈学明,1947年生,上海市崇明岛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论著、教材、译著40多部。有4部著作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完成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0多项,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2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各种奖励20余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5次、二等奖7次、三等奖5次,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次,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次。其中,一部著作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一部著作入选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王凤才,1963年生,山东诸城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暨国家创新基地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法兰克福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代表作:(1)“批判理论六部曲”——《批判与重建》、《蔑视与反抗》、《从公共自由到民主伦理》、《承认·正义·伦理》、《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2卷本,待出)、《〈否定辩证法〉释义》(多卷本,待出);(2)“马克思三部曲”——《追寻马克思》、《重新发现马克思》(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多元视角中的马克思》(2卷本,待出)。主要译著:《否定辩证法》。
目录
导论
第一章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争
第一节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修正
第二节饶勒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与对伯恩施坦理论的
评判
第三节考茨基对伯恩施坦理论的批评与对列宁主义的
批判
第四节卢森堡对修正主义的批判与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期
西方共产党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阐发
第一节陶里亚蒂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与白劳德对马克思主义的
背叛
第二节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的阐述与对资本主义末日
的论证
第三节康福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对现代西方哲学的
批判
第四节克劳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对逻辑经验主义的
批判
第三章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
第一节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与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
第二节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与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
第三节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
第四节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
第四章20世纪上半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霍克海默与社会批判理论的创立
第二节早期阿多尔诺对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早期马尔库塞对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早期弗洛姆对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本雅明对社会批判理论的推进
第五章20世纪上半期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第一节格罗斯曼的资本主义制度崩溃论
第二节多布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
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核算问题论争
第六章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反思
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批评
第二节西方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对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
批评
第三节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对经济决定论的
批评
第七章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
第一节法西斯主义的现代渊源
第二节葛兰西之“积极的反讽”
第三节《启蒙辩证法》的权力批判
第四节本雅明的历史哲学与美学批判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