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家长在培养孩子上需要做到的七个主要习惯——从内突破、领导情绪、有效沟通、边界管理、力量训练、爱上学习、时间管理,分年龄段结合案例进行阐述。旨在以引导孩子养成终身习惯为最终目的,让读者能够深入掌握在不同阶段如何培养孩子习惯的技巧。
★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思想和方法策略是现代社会的家长应该学习掌握的重要知识。孟老师的这本新书是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优秀著作,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理论与实践并重。无论是对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了解,良好家庭教育习惯的培养塑造,还是具体问题的答疑解惑,相信您与我一样,都能从这本书的阅读中心有所悟,收获良多。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龚政
★父母是天底下神圣的角色。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如何做好父母是可以习得的。好父母的七个习惯,我们一起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上海中学东校李慧明
★好父母的七个习惯,也是老师的七个好习惯。该书能帮助我们在教育中保持正念,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孩子的品格优势,提升整体幸福感。
——北京市第九中学 张伟
★读孟老师的七个习惯,就是在重塑自我,使我对教育、对孩子、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家长应该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过往种种疑惑,也随之释然许多。
——南京市竹山中学 李春利
★父母是孩子初识人生的引路人,父母自身的良好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它给予孩子睁眼看世界基础、重要的心理文化沉淀,会辐射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杭州市长河中学 郭丽鸽
★我庆幸在青少年心理咨询这条路上遇到引路人孟老师,他细致深刻的人物分析、独特实用的咨询风格、永恒接纳的督导态度,令我终生难忘。我和家长们都期待这本书的问世。
——河北衡水第二中学 张建梅
也许是喜欢,也许是性格使然,不知不觉从事心理咨询与孩子问题解决已经16个年头,期间一直想写点什么,给在孩子教育上有困惑的父母一点绵薄的支持,因为看到太多不当教育对孩子和父母带来的伤害,心有不忍。但自知文笔和能力有限,不敢好为人师,便迟迟不敢动笔。直到后来很多来访的父母以及我督导过的心理咨询老师,都希望我能写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从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视角来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给父母一些有用的建议,这才让我有了写这本书的信心。同时,我还是一个男孩的父亲,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我很喜欢听他讲话,并经常与他进行一些有趣的互动。在我们的相互陪伴中,我经常被他那种无条件的爱所感动,这又给了我写下这本书的勇气。
在上海,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培训的费用很高,而且大多数问题都不是通过一两次咨询或者参加一两次培训就可以解决的,这就给一些经济不太宽裕或者时间比较紧迫的家庭带来难题,从而导致很多咨询往往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我想,如果我把自己在咨询和培训中的一些思考写下来,并通过我做过的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呈现,那也许会给在培养孩子上有些迷茫的父母一些有用的参考。当然,为保护隐私和更好地呈现问题,我隐去了案例中的一些细节,只表达可能引发父母思考的部分。我知道,尽管我比较了解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并与他们在咨询和培训中相处得很好,也帮助过很多的家庭,但每个人和家庭都有很大的不同,培养孩子是一个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耐心的过程,同时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我用七个不变的原则来作引导,希望父母可以通过这七个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为便于理解,我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大多为我在幼儿和青少年咨询和培训中遇到的情况,还有小部分是我在教育孩子上的观察和总结。尽管有些案例永远都不可能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发生,但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看到孩子的渴望、无助与成长。孩子与成人不同,而且与父母想象的差别很大。我们总认为他们学习好了,其他都好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总认为他们学习不好,其他也都不好,事实也不是这样的。父母不懂孩子,孩子不懂父母,父母不懂自己,孩子也不懂自己。这就像两个人都闭上眼睛玩游戏,父母看不见自己,孩子也看不见自己,父母找不到孩子,孩子也找不到父母,两个人都在动,都在变化,也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在书中尽力呈现一些有用的方法给到一些有需要的父母,但教育孩子没有一个定式,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性,作出有智慧的思考。当然,我相信,只要父母决定用行动培养出一个积极而有智慧的孩子,就一定会找到方法,因为在爱的指引下,每个父母的内心都藏着巨大的潜力。
孟志亮,毕业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有名心理学者、心理咨询师、学习问题解决专家、主要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学习策略同伴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咨询研究。
七个习惯说明
第一章 塑造全新的自我
习惯一:从内突破——让自己变得更好
接纳真实的孩子
告别不合理期望
遵从正确的原则
换个角度看孩子
站在有益的角度看问题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动机
做符合身份的行为
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
爱是一种行动
贴一个积极的标签
制定合理的规则
做一个真实的人
建立积极的能量场
坚持积极的行为
生产正能量
积极行动
第二章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习惯二:领导情绪~~让孩子学会自控
正确认知情绪的特性
持续性
周期性
泛化性
沉溺性
逆反性
有效回应孩子的情绪
尊重孩子的感受(0~6岁的孩子)
协议领导情绪(6~12岁的孩子)
与孩子共情(12~18岁的孩子)
对情绪的智慧管理
情绪秩序的培养(0~6岁的孩子)
情绪调整的方向(6~12岁的孩子)
心理减压的技巧(12~18岁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情绪信仰
情绪过程(0~6岁的孩子)
情绪策略(6~12岁的孩子)
情绪法则(12~18岁的孩子)
积极行动
习惯三:有效沟通~~让交流变得简单
积极倾听
等孩子说完(0~6岁的孩子)
听懂孩子的话(6~12岁的孩子)
在乎每一次交流(12~18岁的孩子)
灵活提问
等孩子来问(0~6岁的孩子)
有策略地问(6~12岁的孩子)
不要什么都问(12~18岁的孩子)
方法引导
告诉孩子(0~6岁的孩子)
让孩子帮忙(6~12岁的孩子)
协议领导(12~ 18岁的孩子)
积极行动
……
第三章 增强孩子的内在
第四章 提升孩子的学习力
《好父母的七个习惯》:
2.接纳。身体上的变化,让这些孩子有些不知所措,他们不知该如何更好地定位自己,就只有通过查看自己的身体来寻找心理上的认同。比如,男孩认为自己的个头不高,女孩觉得自己的乳房发育不好。他们经常忽略自己的优势,而总表现出自卑的一面。他们不能完全接纳自己的身体,反映在心理上就是经常做出逃避与否定的行为。为了让自己在同学面前表现得好一点,他们就努力学习或恋爱交友,好像只要能打开一扇窗户,就可以让内心敞亮一些。父母要接纳现实中的他们,这样才能建立信任,赢得尊重,而不能再抱着对他们的期望来指责他们,欺骗自己。
·性的表达
1.精神表达。有些孩子会通过衣着、装饰、发型、说话方式来表达对性的渴望,另有一些会利用自慰、运动、看黄色小说和图片,以及开黄色玩笑来释放性压抑,还有一些会通过暴力、攻击或恶作剧来表达对性的不满。在生理上,他们的性发育已经慢慢成熟,而在表达上,因受环境与道德的约束,只能选择压抑和逃避。尽管他们对异性的身体充满了幻想,但性的释放还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满足。也就是说,他们这个阶段的恋情,主要是精神方面的恋情,并与内在的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又因为自卑与羞怯,经常陷入矛盾和挣扎的泥淖。但这个时期的爱情,大多还停留在精神层面,一般不会突破身体的边界。
2.身体表达。倘若在家庭中,妈妈经常缺位或者对孩子的管教过于苛刻,那么儿子就容易早恋,这是因为他要弥补自己失去的那部分来自女性的情感,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倘若是爸爸比较严厉或者经常消失,那么女儿就容易早恋,这是因为她要从其他男性那里找到一种依靠,来弥补父爱的缺失,而且她还通常会找到一个比自己大一点的男性来恋爱,以此满足被保护的需要。只是这样的情感并不是真爱,而是一种心理补偿,所以一旦恋情结束,他们就会有一种被抽空的感觉,一时无法自拔。为了让自己更值得被爱,他们会十分注重自己的外在,男孩开始注意自己的发型和鞋子,女孩开始学习化妆和佩戴首饰。倘若在恋情发生之后,家庭环境出现了恶化,或者父母对他们进行了打击和否定,他们就会超越身体的边界,与恋人发生性接触。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大多数孩子会把这一切闷在心底,通过暗恋的方式来寻求满足,或者通过努力学习、运动、自慰、看黄色小说、逃课、打架、抽烟、喝酒等方式来代替性的释放。他们只有去攻击自己的身体,才能发泄对自己和父母的不满。
·情感关系
1.喜欢与爱。这个时期的孩子对爱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喜欢的层面,缺乏对爱的现实性思考,大多的美好和失落都来自对某一点放大后的想象。倘若他们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就会从外在寻求这种满足。因为仅仅凭借感觉做事,又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他们的情感关系时好时坏,很不稳定。有些孩子会积极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并会使用一定的策略,而有的孩子缺乏这样的勇气,他们只有被动地等待,活在暗恋和想象中。他们往往错把喜欢等同于爱,好像只有神圣的爱,才配得上自己去全心地投入。而喜欢的人往往又只看重外在,比如相貌、身材和物质等,一旦熟悉了,他们就会寻找下一个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