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辅导理论与实务》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和阐释了各类心理异常现象,全面考虑了文化环境、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社会支持系统对塑造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的作用,展现了高校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新模式。这种模式以“知识-能力、知识-实践、能力-实践”三维动态的心理辅导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心理辅导人员在不同的职业角色成长阶段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实训体系建设”为重点,层层深入论述了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丰富内容和具体形式。
2004年,笔者迈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之时,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后来,在接受相关业务培训的过程中,逐步接触和深入了解到心理辅导的理论流派和应用技术。即便如此,仍然对能否胜任“高校心理辅导教师”这一角色心存困惑和焦虑。究其缘由,作为社会阶层中最活跃的群体,广大青年的社会心态呈现出适应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而现阶段所采取的心理辅导尚处于“以心理问题与障碍为导向、以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为焦点”的传统模式,缺乏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此,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使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是摆在高校新辅导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着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网络化等现代化进程。与此相应,追逐人与环境的和谐、生态与心态的双重文明,成为我国青年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也体现了我国社会心态的嬗变轨迹。当我们试图理解新时期高校心理辅导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时,重新定位自身的职业角色成为做好这项工作的必然前提和基础。青年群体自知力良好,具有选择或创造自己未来的潜能。因此,协助大学生面向未来,以积极的心态思考和行动,将更加具有高校心理辅导的建设性内涵和意义。
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它既是一门具有极强的整体性与操作性、集理论与应用于一体、使辅导者和被辅导对象产生丰富主观体验的应用性学科,也是一项培育社会责任感和修炼专业技能的热门职业。其遵循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辅导人员的价值观、咨询模式与沟通技能这三个认知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帮助当事人重塑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和培养自我调控能力。可见,与单一的心理咨询相比,多元化的心理辅导模式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从而获得最大的助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国家战略方针的指引下,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将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咨询案例和经验的不断丰富,笔者开始认识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应不以旁观者的姿态武断地评判来访者,而是充满敬畏地走进来访者的心灵,镜映和抱持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冲突和内在需求。从事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助人者,不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还应包括“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
如何帮助高校心理辅导人员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做到科学有效地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以达到助人效果?本书阐释了三点育人理念:一是高校心理辅导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职业操守,以建立值得信赖的助人关系;二是高校心理辅导人员应必备专业的沟通技能,以帮助当事人敞开心扉地倾诉和宣泄;三是高校心理辅导人员应从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三个层面勾画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助人模式,并解析每种助人模式的基本路径、阶段性目标和实施途径。
与大众心理辅导类书籍不同,本书贴合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实际,考量高校心理辅导队伍的职业化诉求,采取适合大学生群体的特色心理辅导模式,为高校心理辅导的专业化建设提供了相应的基础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本书的酝酿、编写和出版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感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评审组专家的厚爱,使本书得以立项资助;感谢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以及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的各位领导和同仁给予的关怀与帮助,使笔者能兼顾好日常工作和本书的创作。
全书各章节由笔者负责编著和统稿,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程云霞老师以及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周明洁、王进怡、赵紫叶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撰写。在此,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致以诚挚的谢意。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宏对本书出版给予了鼓励和鞭策,并在百忙之中欣然题序。感谢中国林业出版社编辑为本书付梓不辞劳苦的工作。
本书的创作受到了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的思想启迪,主要参考文献在书末列出,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最后,谨以本书献给所有关怀、帮助、支持、鼓励笔者的亲人、师长、学友和朋友们!
崔诣晨,女,山西临猗人,1979年生。现为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副教授,博士,注册心理师,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主要从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认知理论与发展研究。主持和参加20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出版论著2部,以首作者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探新》等国内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相关论著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二等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曾获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序
前言
第一章 高校辅导人员的职业定位
第一节 高校辅导人员的职业规划
第二节 高校辅导人员的职业特性
第三节 高校辅导人员的职业发展
第二章 高校辅导人员的心理辅导能力
第一节 心理辅导能力概述
第二节 高校辅导人员心理辅导能力解析
第三节 高校辅导人员心理辅导能力评估
第三章 个体心理辅导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学生工作理念转变
第二节 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三节 异常学生的心理评估
第四节 使用心理咨询技术开展谈心谈话工作
第五节 科学使用心理与教育测验
第四章 团体心理辅导
第一节 团体心理辅导概论
第二节 团体心理辅导的领导者
第三节 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
第四节 团体心理咨询的方案
第五节 团体心理辅导的评估
第五章 高校辅导人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初级阶段:高校心理辅导员
第二节 中级阶段:高校心理咨询员
第三节 高级阶段:高校心理咨询师
第六章 高校辅导人员心理辅导能力实训
第一节 心理辅导专项技能实训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专项技能实训
第三节 心理危机干预处理技能实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