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除经济体制改革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也日显重要和迫切。2012年,党的十八大顺势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五位一体的改革任务。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首先,改革的目标更高更全面。过去主要提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改革主要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展开,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五位一体的改革,虽然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但现在毕竟是要全面推进五位一体的改革。再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逻辑的必然结果。实际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不是单兵突进的,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为配合和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逐步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每次党代表大会的报告除了着重论述经济体制改革外,都会分别论述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1997年党的+五大报告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农村改革起步到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
(代序言)
张卓元
中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摸着石头过河,从农村改革起步,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发展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三十多年来,一直为中国经济起飞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不断提供强大动力。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三十多年渐进式改革
逻辑发展必然结果
渐进式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先着重推进经济改革,以振兴经济,为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并逐步迈向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采取渐进式改革,不搞快速转轨、一步到位,可以减轻社会震荡,在保持社会稳定前提下调整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一些环节,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稳步前进。改革为什么从农村起步?就是因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物资供应特别是农产品供应紧张,主要农产品凭票供应,上亿农民吃饱穿暖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农民要求改变“一大二公”传统体制的要求特别迫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接着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后,农民开始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增长。1978-198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7.1010,大大高于一般年均2%~3%的增速。
市场取向改革的初步成果增强了广大干部和群众改革的信心和期望,增强了商品意识和等价交换的意识。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还提出,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从此,中国进入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体制内对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在体制外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生力军。这是公认的中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成功案例。
市场取向改革的推进和随之而来的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的日趋繁荣,使市场化改革日益深入人心。1992年,在邓小平关于“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指引下,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此中国开创了在一个大国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伟大征程。中国经济迅速起飞,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到20世纪末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中国经济加快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加人世贸组织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大大促进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外贸大国,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促进中国各项经济活动必须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则行事。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除经济体制改革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也日显重要和迫切。2012年,党的十八大顺势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五位一体的改革任务。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首先,改革的目标更高更全面。过去主要提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改革主要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展开,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五位一体的改革,虽然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但现在毕竟是要全面推进五位一体的改革。再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逻辑的必然结果。实际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不是单兵突进的,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为配合和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逐步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每次党代表大会的报告除了着重论述经济体制改革外,都会分别论述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1997年党的+五大报告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郭克莎,经济学博士现为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曾在中国社科院、国务院研究室等单位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400多篇,出版专著和合著12部。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1994年度)和论文奖(2002年度)等奖励。
胡家勇,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奖委员、评奖委员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合著和译著12部。
总论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一节 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基本情况
一、全口径情况
二、分部门情况
第二节 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未来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趋势判断
第四节 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思路
第一章 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趋势、动因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趋势
一、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总体情况
二、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具体情况
三、行业层面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趋势
四、区域层面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趋势
第二节 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动因
一、所有制结构总体变化的动因
二、行业层面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动因
三、区域层面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动因
第三节 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未来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趋势判断
一、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外推预测
二、基于国际比较的分析和预测
三、基于经济结构长期变化趋势的预测
第二章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绩效比较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分析
一、不同所有制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二、不同所有制企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盈利能力差异分析
一、不同所有制企业盈利能力的比较
二、不同所有制企业盈利能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创新能力差异分析
一、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能力的比较
二、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能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从不同所有制绩效比较中折射出的问题
第三章 深化国有经济改革
第一节 国有经济的功能变化及布局调整
一、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的功能变化
二、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内涵
三、国有经济主导功能的定位
四、国有经济调整过程
第二节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一、国有企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紧迫性和机遇性
三、国有企业制度建设的主要障碍
四、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
第三节 “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一、国有资本布局调整方向
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重点
三、国有资本布局调衡与优化的保障
第四章 推进国有工业调整改革
第一节 推进国有工业调整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
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三、增强内生增长动力的需要
第二节 推进国有工业调整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盘活国有工业资产
二、优化国有资产布局
第三节 需要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国有资产是否会流失的问题
二、关于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的问题
三、关于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问题
四、关于国有资产配置效益的问题
第五章 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与改革
第六章 民营经济的发展格局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研究
第七章 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条件和政策建议
第八章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