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作为一名研究与教授教育管理学的大学教师兼研究人员,由于工作需要,我与中小学校长有密切接触:在20年的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我有很多学生是作为校长前来学习的,也有很多学生是毕业后走上校长岗位的;在做教师发展学校的过程中,我每周都亲自到中小学,与学校的校长一起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校长培训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培训的兴起,又使我经常受邀给不同地区的校长做讲座;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开始承担北京市教委的“京郊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研修”项目,我负责此项目的实施并兼校长的导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决定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后,我被聘为理论导师。
在与中小学校长的接触中,我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情况,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萌生了研究他们专业发展的想法,其间虽然有论文发表,但是不系统。基于系统研究的愿望,2013年,我申报并获批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北京市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JGB140和SZ201410028012)。2014~2016年,我进行了三年研究,2016年底完成了《北京市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研究》的结题报告,2017年顺利结题。
结题之后,我感觉有些内容仍然需要继续深入探究,于是又就其中的一些内容查阅了文献和政策,增加了调研对象,补发了问卷,对北京市以外的校长进行了充分的访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今天呈现给读者《校长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研究》这本书。本书撰写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制度体系构建,实现中小学校长持续、有效、有序发展。
本书分别从政策文本和政策执行视角研究校长专业发展制度体系;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理论、权力制衡理论和组织理论等,提出了需要补充的制度;基于职业生涯发展和制度理论,提出了需要修复的制度;通过补充与修复,完善了基于政策设计的纵横结合的制度体系;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重构了包括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在内的校长专业发展制度体系;通过重构,形成了内外结合、协调运行的制度体系。
根据研究,关于校长专业发展,本书提出了如下主要观点:需要建立纵向与横向有机结合的制度体系;需要确立与发展阶段一致的制度;需要建立具有约束性、使能性和支持性功能的制度体系;需要建立外在规制和内在规约协同运行的制度体系。
感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给我的研究机会;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对我研究的支持;感谢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他们是郭润明、崔彦琨、卢新迪、苗娟、边婧、房敏、丁梦娇;感谢众多接受我们访谈、为我们做问卷的人;感谢接受我们学术咨询的众多学者。我还参考、引用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视野、学识、资源等的局限,虽然已竭尽全力,但是书中难免有疏漏、偏颇之处,希望各位读者指正。
傅树京
2019年6月于首都师范大学
傅树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获得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首都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在英国利兹大学做访问教授。担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常务理事,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聘为中小学名校长发展工程学术导师,以及一些评估专家和特聘教授等社会职务。先后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及各种委托项目等。出版专著若干本,在CSSCI上发表论文几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