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辽宁民间叙事的文化透视》从新历史主义理念出发,以辽宁民间各种类型的叙事文本为关注对象,立足于民间叙事的社会记忆和历史记录功能,将民众口述史与区域史的建构相关联,全面揭示辽宁民间叙事的叙事类型、主题内容、文化内涵等区域性特征。并结合辽宁地方志及区域史等相关资料,展现民间叙事中所描述的辽宁民众的族群建构、自然生态认知、生计模式转变、信仰观念建构及家庭伦理观念等多维度日常图景及生活轨迹,揭示作为民众历史记忆、知识积累、经验传承的民间叙事,在区域文化史的建构中发挥的多种功用。
《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辽宁民间叙事的文化透视》从民众底层视角对辽宁区域文化史的建构做出解说与脚注,以期为辽宁文化史提供多元视角与多声部的言说空间。
自民俗学产生以来,民间口承叙事作为民俗学研究的源起和开端,一直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与对象。我国的民间口承叙事研究多是在西方民间叙事研究理论的引领和借鉴下展开,在理论层面的创新和建构相对较少,这从中国本土民俗学史的发展轨迹上可以明显看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浪漫民族主义思潮兴起,民族主义、文化进化学说、太阳神话学说、神话仪式学说等学派先后开启民间叙事研究的先河。20世纪以后,受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的交互影响,民间叙事研究中出现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法、女性主义、形态学等理论视角,先后形成“历史一地理学派”、“地域一年代假设学说”,以及“功能主义流派”和“文化方法论”等研究范式。20世纪中后期,民间叙事研究的跨学科、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其中,表演理论、口头程式理论和民族志诗学成为最有影响力和最为活跃的三个流派。与之相应,国内自20世纪初期的歌谣学运动以来,对民间叙事的研究先后经历了文本采录收集、类型学、主题学、故事形态学、文化精神分析、口头程式的展演和建构、对讲述者及讲述空间的关注等多维度的研究拓展。尤其是随着口头程式理论和表演理论的深入探讨与运用,国内学界对民间叙事的研究出现从“文本”向“表演”、向“讲述人”和“讲述背后的情境”过渡的取向和趋势。叙事文本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对隐藏在水下的巨大冰山底部的关注和开掘越来越成为民间叙事研究的主要审视与阐释对象。这种研究理路的转变不仅体现出民俗学以人为本的学科本质和研究属性,还为研究者考察民间口承叙事、从本质上理解民间文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想象。本书即是基于上述这种现代学术语境,以一种跨学科解读与全视角审视的角度,对辽宁满族民间叙事展开的解析与阐释。
掩卷而思,本书有以下几处可圈点:
其一,以微观、中观推及宏观,建构了满族文化研究的“逆推式”视角。
在以往的满族民间叙事研究中,学者们多已习惯于将东北满族的历史与文化视为一个整体板块予以审视,基于这一视角,对东北满族民间叙事的研究与阐述自然多带有“统而言之”“大而化之”的宏观性质。事实上,以居住于辽宁地区的满族来看,由于区域生境、族群历史、人口构成、社会背景等因素制约,辽宁满族在文化建构上与吉林、黑龙江两省以及河北省和北京地区的满族有许多相异之处,区域内的满族民间叙事也与其他区域不同,反映的是辽宁满族民众与区域内“小生境”的磨合适应,带有鲜明的农耕生计及满汉文化融合特点,是对辽宁区域历史的一种全景式展演。再以辽宁境内的满族来看,分布于辽东、辽西两地的满族在文化建构方面也是同中有异,对此,只要将辽东、辽西两地的满族民间叙事作品作一比较,便不难发现其在整体上既有不同于“白山黑水”区域的某些共同特质,同时也存在一些颇有价值的细节性差异,本书的研究特点即在于对满族民间叙事的阐释与解析没有因袭以往“满族文化一统论”的宏观背景,而是将辽宁满族视为东北满族群体中一个有着独特生境与发展历史的族群支系,以微观与中观推及宏观,建构了不同以往的“逆推式”研究视角,从而使本书对辽宁满族及其口头传统的解析研究显现出不同以往的“深描”性质,阐释中时有新见,有效提升了一些相关立论的可靠性。
其二,引入新史学观念,辟建复线性、多元化的区域文化史构架。
詹娜,女,满族,1978年11月生,辽宁省本溪县人,民俗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副主编、参与撰写著作十余部。学术专著《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金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文化部、省教育厅等各类***、省级项目20余项。先后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辽宁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辽宁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沈阳市高层次人才”。现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辽宁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专家、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咨询专家。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满族民间叙事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辽宁满族的区域生境与民间叙事传统
第一节 辽宁满族的区域生境
第二节 族群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统
第三节 有别于“白山黑水”的辽东满族民间叙事
第四节 辽宁满族民间叙事的主要类型
第二章 辽宁满族民间叙事群体与代表性传承人
第一节 辽宁满族民间叙事的群体风貌
第二节 岫岩“满族三老人”及其学术景观
第三节 查树源与他讲述的“巴图鲁乌勒本”
第四节 文化人金庆凯及其个性化讲述
第五节 黄振华故事世界中的山林精怪谱系
第三章 辽宁满族叙事对族群源起及区域历史的聚焦与散录
第一节 三仙女神话与满族始祖溯源
第二节 努尔哈赤传说与辽东满族族群建构
第三节 生活叙事与区域社会发展史折射
第四节 风物叙事与满汉文化融合镜像
第四章 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物我认知
第一节 人参叙事中的生态认知和精神幻象
第二节 南蛮子识宝叙事中的社会认知与文化冲突
第三节 猎虎叙事中的自我认知与精神形塑
第五章 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计模式演化映射
第一节 关于传统生计模式的族群记忆
第二节 农耕生计及其观念的渗入与培植
第三节 柞蚕放养的源起与传承衍化
第六章 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中的民间信仰特质举析
第一节 “走下神坛”:虎信仰的神性演化
第二节 “诈尸”与铧铁:民间信仰的符号转换
第三节 “出黑”:满汉文化融合中的信仰冲突
第七章 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中的伦理观照
第一节 婚姻类型及姻亲缔结
第二节 家族伦理与家庭角色关系
第三节 交友规范与邻里伦常
结语 底层记忆与正史记录: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